一些放弃思考的人,已经离不开文化糖精了
2025-09-23
夜里,出租车驶过长安街,车里小伙盯着手机,一条条视频刷过去,笑声、怒骂声、BGM混杂在一起。他下意识点了个赞,接着又滑下去。等红灯过去,他突然愣了一秒,心里冒出个念头:刚才看了什么?记不得。
这并不是他的孤例。越来越多人在信息洪流里,被推着往前跑,看似每天都接触了大量内容,却在屏幕一黑时只剩下空白。就像广告里那碗加满鸡精的汤,喝下去嘴巴很爽,可过后胃里只有虚浮。文化的糖精,已经成了当代精神生活的隐秘主角。
文化糖精的本质,是对完整作品的切割和提纯。三分钟看完《教父》,五分钟拆解《资本论》,十五分钟带你吃透《三体》。有人津津有味看解说,甚至看完后能在朋友圈引用一句金句,感觉自己“读过”那本书。可真让他打开原著,他连第一页都翻不下去。
数据可以印证这种现象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,截至2022年6月,中国短视频用户已达9.62亿,占网民总数的91.5%。其中超过六成用户表示习惯以短视频代替阅读长文。这意味着大多数人正在用碎片化的“快感”替代深度思考。
在一个饭局上,我遇到一位做市场的年轻人。他说自己看过《战争与和平》,我心生敬佩,想聊聊书里的人物关系。结果他说:“哦,我没看原著,是刷的解说视频,挺厉害的,一个晚上就懂了。”那一刻,我看着他眼神里的笃定,却感到一丝荒凉。
这种速食文化不只出现在书和电影上,也体现在日常娱乐。有人看动漫只看“神回”,比如《鬼灭之刃》那场炫目的战斗;有人玩游戏只是看速通视频,然后摇头说:“这游戏其实不难。”他们享受过短暂的高潮,却从未经历真正的磨砺。
更可怕的是,糖精文化制造了幻觉。你以为自己学到了、理解了、参与了,实际上只是被动接受了别人咀嚼过的残渣。你以为自己掌握了谈资,实际上只是在信息的表层打了个水漂。正如尼尔·波兹曼在《娱乐至死》中警告的:当信息被娱乐化,人类的思考就开始退化。
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依赖糖精?原因很简单:算法和多巴胺。算法精准投喂,把你最爱看的内容不断推送;多巴胺在瞬间快感里分泌,让你停不下来。研究表明,人类大脑在短时快感刺激下,奖励中枢会被反复激活,从而让人丧失长时间专注的能力。这也是为什么完整看完一部电影、读完一本书,成了少数人的奢侈品。
不过,逃离糖精并非不可能。你可以从一个小实验开始:每天留出半小时,只读原著,不看任何解读,不开倍速,不滑评论。哪怕只读十页,也比碎片化吸收更扎实。另一个实验是给自己设定“信息慢餐”,比如坚持一周看完一部长电影,或把一首歌循环到能背歌词。这些看似笨拙的动作,反而能让大脑重新找回耐性。
当然,尝试必然伴随失败。有人开始立flag说要看完《百年孤独》,结果三天后被复杂的人名劝退。返工的方式,就是从短篇小说入手,再逐渐过渡到长篇。失败不等于放弃,而是提醒你,耐性需要训练。
这并非孤例。2011年Netflix上线原创剧只有12部,到2020年已超过600部。内容爆炸式增长,但用户的平均完播率却在下降。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,超过四成观众习惯“跳看”,只挑片段。作品越多,真正被完整吸收的反而越少。这就是文化糖精的宿命:快,但空。
一个出版社编辑曾对我说:“很多人现在买书不是为了读,而是为了展示。”书架上的《乌合之众》《人类简史》,成了朋友圈合影的背景板。真正翻开的人,少之又少。这让我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话:书非借不能读也。可如今的问题是,书放在眼前也没人愿意翻。
我们需要一点清醒。真正的作品,从来不是为三分钟的快感而生的。《指环王》在院线重映时,有年轻观众嫌节奏慢,看不下去。可托尔金耗费半生写下的史诗,怎可能被压缩成爽剧的节奏?伟大的作品考验的,从来是人的专注与思考,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快感。
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“文化糖精的危险,不在于它让人无知,而在于它让人以为自己知道。”这句话击中了要害。糖精式的知识,让人失去了探究的欲望,陷入自以为是的陷阱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抵御?答案也许不是彻底拒绝碎片,而是学会控制剂量。就像糖精少量点缀无妨,但若全餐依赖,必然损伤健康。文化也是如此,短视频、解说可以是入口,但深度阅读、完整体验,才是根本。
遗憾的是,很多人已经离不开糖精。每天不刷点短视频,就觉得缺少精神粮食;不看几条解说,就不敢在社交场合发言。他们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把思想外包给算法,把判断外包给博主,把兴趣外包给点赞数。
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只有当内心留有空白,才能生出真正的光亮。被糖精填满的心,是发不出光的。
或许,我们需要的,不是更多的鸡精,而是一碗清汤。一碗能让人慢慢品的清汤,入口寡淡,却回味悠长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