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什么样的人,更容易抑郁?
2025-09-23

深夜的出租屋里,窗外是呼啸的风,屋里只有一盏昏黄的台灯。桌上堆满了文件和没喝完的速溶咖啡,一个年轻人抱着脑袋,整个人蜷缩在椅子上。手机屏幕不断亮起,消息提示一条又一条,可他没有一点力气去回。明明什么都没发生,却感觉一切都要压塌他。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:是不是我快抑郁了?

很多人不知道,抑郁并不是一瞬间降临的,它更像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状态。它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,而是一种提醒。心理学家奈斯教授在2014年的研究里提到,抑郁可能是一种进化上的自我保护机制。当人类面对难以实现的目标,却依然不停消耗时,低落的情绪会出现,迫使我们停下来,避免把自己压垮。换句话说,抑郁可能是身体和心灵的一次“刹车”。

问题是,什么样的人,更容易踩下这道刹车?

身边的案例很多。一个朋友小赵,从小就是家里的“乖孩子”。考试必须第一,父母吵架时要充当和事佬,长大后进入大厂,每个任务都想做到极致。表面上风光无限,实际上他每天都在透支。去年,他终于在某个加班后的深夜,突然对我说:“我觉得自己撑不住了。”后来去医院,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那些习惯把所有要求扛在自己肩上的人,其实最危险。

资料显示,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的一份心理健康报告中指出,完美主义倾向者和长期高压环境下的人群,是抑郁的高风险群体。他们的问题不在于能力不足,而在于“目标过高+无法放手”。就像一只小鸟,拼命想要撞开玻璃飞出去,却忘了窗户其实可以推开。

李雪琴的经历就是一个鲜明例子。她在公开场合幽默风趣,逗笑了无数人,可在采访里却坦言:“我最大的毛病,是想让所有人都满意。”这个目标,看似善良,实际上却是一个吞噬自我的执念。因为没有人能让所有人都满意。她的抑郁,正是长期消耗的结果。

这类故事并非个例。在心理咨询中心,经常能遇到类似的人。有职场妈妈,白天拼命工作,晚上回家还要当完美母亲。她们白天笑脸迎人,夜里躲在卫生间大哭。有大学生,考上名校后不敢停歇,害怕一停就被淘汰。朋友圈里都是鸡血满满的学习记录,只有自己知道,失眠成了常态。

反差很明显。表面上他们是努力上进的人,实际上却在消耗内心;表面上他们看起来比谁都坚强,实际上最脆弱。抑郁并不是失败者的标签,而是那些过度努力的人更容易掉入的深渊。

那要怎么办?

有一个小动作,你今天就可以试试:在写下任务清单时,故意留一个空白,告诉自己,这个目标即使没完成,也不会天塌地陷。试试看,这个“空白”会让你轻松很多。这并不是懒惰,而是一种自我保护。

当然,很多人会经历失败与返工。比如小陈,他在公司里被领导评价“不够拼”,于是更加加班,结果身体出了状况,不得不休假。刚开始他觉得自己“完了”,但休息一段时间后,他反而学会了拒绝,学会了筛选任务。返工的代价很大,却也让他意识到,拼命不是唯一的出路。

抑郁的另一面,是提醒和机会。正如哈佛大学戈登教授所说:“抑郁既是危险,也是机遇。”它逼你停下,去看清楚自己到底在追什么。是别人加给你的执念,还是你真正想要的目标?

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:当你觉得撑不下去时,先不急着去完成任务,而是写下一句“如果我现在放弃,会发生什么?”把最坏的结果写出来,再仔细想,是否真的无法承受。很多时候,你会发现,自己吓自己。这个实验能帮你把执念和现实分开。

社会文化往往推崇“要强”“不能输”,可我们忽视了放弃也是一种智慧。韩剧《我黄金光辉的人生》里的女主智安,就是在彻底崩溃后选择了放下。放弃了大公司的光鲜,转而做自己喜欢的手工雕刻。别人说她懦弱,可正是这种“退一步”,让她从崩溃边缘走回来。

这让我想到一句话:“抑郁不是要毁掉你,而是提醒你不能再这样下去。”如果你愿意把它当成一次人生的暂停键,它也许会成为转折点。

当然,抑郁不是每个人都能独自面对的。当目标和执念让你深陷其中,甚至无法自救时,寻求帮助非常必要。医生、心理咨询师、靠谱的朋友,都是可以依靠的力量。责任不该只是你一个人背负。

归根到底,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抑郁?那些执念过重、习惯独自扛下所有的人;那些拼命满足别人,却忽视自己的人;那些总想完美,却从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。

遗憾的是,他们往往最晚意识到这一点。等到情绪压得喘不过气,等到身体已经亮起红灯,才承认自己需要休息。可悲与可敬并存。

正如周国平所说:“人在痛苦中,会变得更有深度。”如果你正处在抑郁的泥潭里,或许可以把它当作一堂课。它会逼你看清自己最深的执念,逼你承认自己的有限,也逼你学会放下。那一刻,成长才真正开始。

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在抑郁的黑夜里,找到一丝微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