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平庸的人,才总处于「最佳状态」:给管理者的7个建议
2025-09-23
深夜的办公室,灯光只剩下一盏,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脸上,显得有些冷。李强靠在椅背上,手里捏着一份还没批完的报告,心里却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是不是我现在太顺了?部门业绩稳,团队也没什么大问题,日子过得轻松得出奇。可就是这种轻松,让他莫名有点慌。他忽然想起一句话——只有平庸的人,才总处于最佳状态。这句话像一把钝刀,慢慢划开了他心里的那层保护膜。是啊,如果一直在最佳状态里待着,不痛不痒,不焦虑不挑战,那是不是意味着,他已经停在原地不动了?
很多人以为,管理就是维持稳定,把事情安排妥当,不出乱子。但真正走到管理位置的人才明白,稳定太久,本身就是一种危险。李强想起他刚升职那年,手里有几个刺头员工,天天挑战他,他焦虑到晚上失眠,却也在那段时间,成长得最快。现在一切顺滑,看似舒服,实则让人掉进温水里。表面是最佳状态,实际上却是停滞和退化。
对管理者来说,复杂性远不止于此。不同层级的人,关心的东西完全不同。底层员工要的是安全感,他们怕岗位不稳,怕明天没饭吃;中层要的是公平感,他们盯着同事的薪水和机会,心里总会算账;高层则在意目标感,他们问的是这件事为什么做,做了有什么意义。如果一个管理者没看透这一点,给安全感的人讲目标,跟要目标的人谈公平,那只会南辕北辙。真正聪明的管理者,懂得分层回应,让每个人都觉得被理解。这不是技巧,而是洞察人心的基本功。
人的心态,还有一个常见的陷阱。美国一项教育调查显示,68%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排在前25%。换句话说,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。生活里也一样,夫妻吵架时,总觉得自己付出更多;职场里,人人都以为自己做得比别人多。高估自己,低估别人,这是人性。那管理者该怎么办?给自己评估打七折,给别人多加一倍。这样或许不完美,却能避免自恋和苛刻。李强后来在团队会议上做过一个小实验,他让每个人写下过去一周的贡献比例,结果加总竟然超过300%。大家笑成一片,却也在那一刻意识到,原来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客观。这种集体返工的时刻,反而让团队关系更真实。
但管理并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。更多时候,它像是考场上那道怪题:是谁出的题这么难,到处都是正确答案。员工要加薪有道理,财务要控成本有道理,客户要降价更有道理。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都给出“正确答案”。可管理者必须拍板,必须取舍。很多人以为这意味着掌控,其实更多是权衡。真正的难,不是没有答案,而是答案太多。优秀管理者的价值,就在于敢于选择,并承担选择后的结果。
在面对团队时,人心的差异更是复杂。稻盛和夫说过,员工大致分为三类:自燃、可燃、阻燃。自燃型的人无需推动,自己就能燃烧;可燃型的人需要外部点火;阻燃型的人怎么都点不着。一个管理者如果自己也只会自燃,可能最后就孤军奋战。真正高明的,是当助燃剂。识别出谁值得推动,谁能自燃,然后用资源、信任和引导,让他们燃得更旺。李强在管理中就栽过跟头,他曾把大把精力花在一个阻燃型员工身上,试了无数办法,依然没有起色。最后不得不忍痛放手。这段失败的返工,让他明白:助燃剂不是万能药,能点燃的才值得助燃。
恐惧也是管理者绕不开的情绪。有一次,项目临时出大问题,客户当场发火,李强手心都是汗。他心里很清楚,那一刻他害怕极了。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站出来,先安抚客户,再带团队连夜返工。事后同事说他很勇敢,可只有他自己知道,那勇敢是被恐惧逼出来的。权力的游戏里有句话:人唯有恐惧时方能勇敢。管理者的勇敢,不是站在安全区里指点江山,而是明知道前面可能摔跤,依旧迈出去。这种勇敢,才有重量。
而真正成熟的管理者,还有一个特质,看谁都顺眼。不是因为天真,而是因为理解。看谁都不顺眼的人,只会从自我角度出发,缺乏成熟。能接受部分人,看不惯另一些人,这是中等水平。而能看谁都顺眼的,才是真正成熟。不是认同,而是理解。你不必认可对方的做法,但你能明白他为什么那样做。菲茨杰拉德说,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,还能正常行事,这是第一流智慧。对于管理者来说,这样的智慧,是最难得的品质。
说到底,管理不是一份职位,而是一种修炼。它要求你在平庸的舒适区之外,逼自己迎接挑战;在层级差异里,找到人心的平衡;在自我膨胀与偏见里,学会自省与客观;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里,敢于做出抉择;在面对不同的个体时,既懂得点燃,也敢于放弃;在恐惧里,仍然选择前行;在多样性里,学会理解与包容。这些,不是华丽的理论,而是一个个具体的瞬间,一次次小动作,一段段返工,一次次失败后的再起。
李强那天夜里,把报告合上,站起来伸了个懒腰。他心里忽然很清楚:所谓最佳状态,并不是永远顺利,而是不断遇到新的问题,新的不安,新的挑战。他轻声说了一句:“这才算活着。”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