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35岁,做了12年普通职员,中年叛逆期裸辞转行:当你的人生卡住时,你需要纵身一跃
2025-09-23

凌晨的地铁站里,最后一班车刚刚驶离。一个穿着衬衫的男人,手里提着电脑包,站在冷清的月台边。他看了眼手机,跳出一条通知:公司群里有人在讨论新项目,语气兴奋。他盯着屏幕几秒,忽然感觉胸口一阵发闷。他知道,如果是五年前的自己,此刻一定也会跟着热血沸腾,可现在,只剩下疲惫。他心里冒出一个念头:这样的人生,还要继续吗?

很多人会在三十五岁左右,突然撞上一堵无形的墙。那堵墙没有形状,却让你无数次撞得头破血流。表面上,你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,熟悉的圈子和还过得去的薪水,可内心深处,却像被困在一个循环的迷宫里。走到哪里都是重复,抬头看不到出口。

据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德勤发布的《全球职场趋势报告》显示,超过六成的职场人表示在三十五岁之后经历过职业倦怠,其中不少人开始思考转行或自我重塑。这并不是偶然,而是普遍规律。因为那时候,你的积累已经足够,你的恐惧也越来越清晰,而偏偏,心底的渴望越来越压不住。

在一次聚会上,我遇到一个老同事。他曾经是公司里最拼的业务员,出差跑市场,几乎一年三百天不在家。他端着酒杯跟我说:“我发现我这十年,说起来就是一句话:卖货、签单、达成目标。可这能算一生吗?”那一瞬间,他笑得有些自嘲,我却感到心里一凉。原来很多人都有同样的荒芜时刻。

人生卡住时,你会发现,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努力全都投在了同一个轨道上。轨道稳固,却再也无法给你新的风景。你每天推着同一块石头上山,等它滚下来,再推上去。久而久之,你会怀疑,这就是命运吗?难道我真的只能这样?

有人说,这是中年叛逆。青春期没叛逆过的人,中年往往要来一次大的。有人突然离婚,有人突然搬去另一个国度,有人则选择裸辞转行。听起来疯狂,可这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逻辑:当你的人生卡死在某个循环里,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纵身一跃。

我有个朋友,2019年辞掉了在银行干了十年的职位,转去学烘焙。刚开始,家人全都反对,说她疯了。可她咬牙租了个小店,天天摸索配方,失败过无数次,甚至一度差点关门。她后来跟我说,那时候她每天做的实验,就是换一点点配比,看能不能做出更好的口感。失败是常态,返工是必然,但就是在这种不断试错里,她熬出了自己的风格。三年后,她的店在本地小有名气,还被美食公众号推荐过。她说:“其实我不是想开店,我只是想找回自己的人生。”

这种故事并不是个例。在日本有个词叫“第二曲线”,意思是在人生或职业发展陷入瓶颈时,主动寻找新的起点。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,能够在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之间进行转型的人,往往在后半生的幸福感更高。因为他们重新定义了自己,而不是被标签定义。

当然,纵身一跃并不等于盲目跳崖。很多时候,这需要冷静的盘算和周密的准备。就像攀岩的人,真正的纵身一跃之前,总会反复确认安全绳是否牢固。财务安全网、家人的支持、基本的技能储备,都是必要的。有人做过计算,如果想安心转型,至少要准备六个月到一年的生活储备金,这样才不会在路上被迫中途放弃。

可即便做足准备,仍然会有恐惧。怕失败,怕没有退路,怕别人眼里的异样目光。我认识一位做市场的同事,她曾经反复练习对自己说:“就算失败了,我也不是一无是处。”她甚至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句提醒:沉没成本不是理由,未来的自己比过去更重要。这种小小的心理实验,帮她逐渐削弱了恐惧感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当你真的迈出那一步,你会发现世界开始重新对你打开。你认识的新朋友,接触的新领域,哪怕是最初的混乱和笨拙,都会让你重新感到活着的真实。有人说,转行后的前几年就像重返青春期,你会再次经历不确定、摸索、跌倒和重来,但这一次,你比年轻时更清醒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最重要的不是立刻成功,而是允许自己失败。失败本身,就是一种答案。因为它告诉你,这条路行不通,但也提醒你还有别的可能。返工不可怕,可怕的是永远停留在想象里。

很多人问,难道不怕晚了吗?三十五岁再起步,真的来得及吗?答案在于你怎么看待时间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说过:“人们总是高估短期能做的事,低估长期能做到的事。”三十五岁也许意味着你错过了一些机会,但同时,你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去重新塑造自己。这段时间,足以让你从头来过。

我还记得一个细节。一个出版社编辑曾经对我说:“很多人买书不是为了读,而是为了放在书架上。”人生也是一样,很多人坚持在岗位上,不是因为热爱,而是因为那份职位能撑起体面的外壳。但真正的勇气,不是维持外壳,而是敢于撕开它,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。

所以,当你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卡住时,也许正是最需要纵身一跃的时刻。不是因为外界逼迫,而是因为内心的渴望。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,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