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离职创业3年后,我重新反思「人最大的悲哀,是错把平台当本事」
2025-09-23

深夜的咖啡馆里,我偶遇一位刚离职的朋友。桌上摊着一份未合上的辞职信,他盯着那几行字发呆,像是在问自己:离开了公司,我究竟还剩下什么?很多人会在这一刻陷入同样的困惑,怀疑自己一路走来的努力,是不是不过是平台的影子。当光环散去,个人的价值还能不能被看见。

人最大的悲哀,从来都不是离开平台后的落差,而是误以为平台就是本事。很多老板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没有我们公司,你能有今天吗?”听起来似乎有理,实际上却带着一种傲慢。公司当然提供了舞台,但若没有人在台上拼命演绎,这个舞台只是一块空地。平台需要人才,远比人才需要平台更为迫切。

雷军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。2010年小米成立,他并不是一个人拍脑袋就开干,而是凑齐了七位重量级合伙人。那一年,很多人不看好手机创业,可小米的估值一开始就高达2.5亿美元,这背后靠的不是一个概念,而是一群人的能力与声望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雷军每天有八成时间都在找人,连续打九十多个电话,只为说服一个工程师加入;与候选人从中午聊到午夜,只为确保团队能多一个中坚力量。他明白,平台的高度,取决于能聚拢多少真正的人才。

今年七月,小米再次因为人才激励登上热搜。两次累计发放40.9亿元股票期权,平均人均几十万,还有700名青年工程师被特别奖励。资料显示,这已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规模的员工股权激励之一。很多企业在讲人才是财富,但到了分钱时,嘴紧得很。雷军却敢于真金白银掏出,让员工真切感受到:不是你要感谢平台,而是平台更需要你。

和这形成反差的,是我认识的另一位老板。创业几年,公司融资顺利,可团队始终留不住人。原因很简单,他总觉得股份分出去太亏,员工的成绩都是靠公司资源堆出来的。“给你年薪三十万还不够么?”这是他对骨干的常见回应。结果,一个跟随三年的老员工离职,他竟然直接把人拉黑,骂了一句“白眼狼”。可现实是,那位员工很快加入竞品公司,继续发光,而他的公司却一年不如一年。

平台的价值,绝不是靠压榨员工换来的,而是靠成就彼此建立的。得到的罗振宇,就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什么叫互相成就。刘润老师在得到开设课程,出差机票、酒店全都自费,觉得理所当然。可罗振宇坚持报销,说这是平台的责任。后来刘润老师在庆典演讲,本没打算收钱,结果罗辑思维团队主动打款,他推掉,才换成十顿小龙虾。这种怕合作伙伴吃亏的“傻气”,正是让平台越来越强的底层逻辑。

有些人可能会说,平台成就了人才,这句话没错,但另一半也不能忽视:人才同样在成就平台。失去人,平台只是一块空壳。正如老子所言:“善行无辙迹。”真正厉害的老板,从来不会强调自己给了别人什么,而是默默提供舞台与资源,让人自在发挥。

很多年轻人也需要反思。离职时,你会不会害怕自己没有平台就一文不值?其实你要看清,平台提供的是资源、渠道与品牌,而真正能留下的,才是你沉淀下来的技能、眼界和格局。一个优秀的编辑,换个平台依旧能写出爆文;一个优秀的工程师,换一家公司依旧能敲出关键代码。平台会变,能力才是唯一能跟随你走遍四方的行囊。

这里有一个小实验,你不妨试试:拿一张纸,把自己近三年的成绩写下来,去掉所有与平台资源直接挂钩的部分,只留下那些你个人独立完成的技能、思维与习惯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原来很多东西并不依赖于平台,而是真正属于你。这一步能帮你看见自己内在的积累,而不是被表象的光环绑架。

当然,也要警惕另一个陷阱——自我高估。有人离开平台后,以为自己就是下一个雷军,可现实是,没有团队、没有资源、没有资本,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会遭遇挫折。我身边一位朋友,拿着高薪辞职创业,原以为客户会跟着自己走,结果一年烧光积蓄,只能重新回职场。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从未反思过:自己究竟带走了多少真本事,又有多少只是借了平台的力。

真正的成长,来自于不断承认自己的不足。你可以做另一个小动作:列出你现在的核心技能,然后想想,如果离开平台,这些技能还能不能变现?能靠自己独立支撑多久?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演练,更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。

人才和平台,本质上是一场互相选择的合作关系。平台若不尊重人才,人才会离开;人才若高估自己,脱离平台也容易跌落。最理想的状态,是彼此都明白:我们需要对方,唯有互相成就,才能走得更远。

雷军曾说:“今天我吃亏了不要紧,因为明天也许就会有回报。”这是一种长远的格局。平台的本事,不在于给别人贴上“多亏了我”的标签,而在于创造一个让人敢拼、敢梦、敢干的环境。人才的本事,也不在于依附,而在于不断打磨自己,直到无论在哪个平台,都能独当一面。

真正的悲哀,不是没有平台,而是没看清自己。真正的智慧,不是依赖平台,而是学会在平台里成长,在离开时依旧能独立站立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