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什么都教会我们了,唯独没教我们不必成功
2025-09-23
夜里常常想起一个画面。
在某个小镇的集市上,一个孩子推着一辆摇摇晃晃的自行车,他的眼神倔强,嘴里却嘟囔着:“我一定要骑得比隔壁家的哥哥更快。”他甚至没想过要去哪儿,只是觉得自己不能慢,不能落下,不能输。那一刻,围观的人笑了,父母摇头,但孩子却觉得,那就是“成功”。
这样的画面并不稀奇。它可能出现在你身边的学校操场,也可能藏在职场的会议室,甚至在家庭的餐桌上。我们很早就被告知:要考第一名,要进名校,要升职加薪,要买房买车。社会似乎什么都教会了我们,却没教过我们一件事:不必成功。
梁文道曾讲过一个故事。演讲时,有个学生非要他记住自己的脸,还郑重承诺:未来我会出现在世界五百强的封面上。可当梁文道问:“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?”那学生却愣住了。他只记得要“成功”,却没想过做什么。这种空洞的执念,其实就是我们一代人的缩影。
冯唐也有过类似的困惑。在北大、浙大、武大的演讲上,学生们对他的诗与思想毫无兴趣,只追问:你院子有多大?你挣多少钱?你排作家富豪榜第几?他摇头说:“人可以学开刀,可以学乞讨,可以学算命,但人没法学习成功。”他母亲当年只是随性地给他买书,他却在那些杂乱无章的阅读里学会了常识、无畏与超脱。与其说那是通往成功的秘诀,不如说是他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留下的副产品。
社会的成功标准往往等于财富、名声、地位,但这只是最粗糙的外壳。陈丹青直白地说过:“成功观害死人。”他画画,不是为了排第几,也不是为了卖多少钱,只因为喜欢。可笑的是,许多人见到他,张口闭口就是“陈老师,你是怎么成功的?”仿佛不问出一套捷径,就无法安放焦虑。
我们是否意识到,这种执念正在挤压年轻人的青春?本该胡闹的年纪,被逼得只剩功利。理想变得奢侈,浪漫成了笑话。于是,一个个脸庞整齐划一:拼命刷题,拼命加班,拼命考证,好像慢一点就会被时代抛弃。
然而,现实从不按剧本走。那个被称作“奥数天才”的付云皓,17岁、18岁连续两年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,后来却只是成了一名普通师范院校的数学老师。舆论一度哗然:这不就是坠落吗?可他平静回应:“只要脚落实处,做好每件事,才能真正贡献力量。”他觉得自己过得心安理得。相比光环,他更珍惜教室里孩子们认真聆听的眼睛。
其实,人生的一件大事,就是接受平凡。哈佛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提醒学生:今天可能是你一生最成功的一天,因为未来你可能会发现,你只是一个普通人。普通,并不可耻;不敢承认普通,才让人疲惫。
成功没有固定模版。有人乘风破浪,有人岁月静好。像大冰笔下的听夏,留学归国,本可在一线城市追逐名利,结果屡屡碰壁。她索性去了大理,以卖文为生,春天就带着孩子到藏地看桃花,秋天守着稻谷飘香。她说:“商品价值只是数字游戏,激发人性中的狡诈和贪婪。我努力逃脱,只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。”在旁人眼里,她放弃了“成功”,但在她眼里,稻谷开花就是成功。
还有更“离谱”的例子。王村村,这个被称为“中国最无聊的人”,花六个小时数一碗米粒,给一束棉花做成整床棉被,把浴缸改造成1.5平米的“马尔代夫”。别人笑他没事找事,他却说:“快乐是一种选择。”当所有人奔着“有用”去时,他选择了“有趣”。看似荒唐,实则真诚。他提醒我们:让人生过得快乐,比“有用”更重要。
这些故事背后,其实藏着同一个道理:社会逼迫我们用统一的尺度去丈量人生,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坐标。有人热衷奔跑,有人偏爱安静,有人选择热烈,有人守着清淡。成功从来不是唯一解。
要说可执行的路径,或许可以从小小的试验开始。比如,你能不能在一天里拒绝一次无意义的比较?当同事炫耀奖金、朋友晒房车时,你能否不急着回应,只在心里默念:“我不必一样。”这种小动作,能让你立刻感受到自由的松动。再比如,给自己一次允许失败的机会。做一件没结果的事,哪怕是写一首拙劣的诗,画一幅粗糙的画,只为取悦自己。这种试验不会让你立刻变“成功”,却能让你看到生活的宽度。
当然,试验未必总能顺利。有人坚持记录日记三天,就因为嫌麻烦而放弃;有人试图远离社交媒体,却又忍不住刷短视频。这些返工与失败,恰恰说明我们习惯被外界驱动,难以自洽。但每一次返工,都是提醒: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口气跑完马拉松,而是允许自己停下,再出发。
外部的证据其实早有。联合国《2023年世界幸福报告》指出,衡量幸福感的关键并非收入,而是社会支持、自由选择和生活意义感。这意味着,真正支撑人生的,并不是数字游戏,而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细节:有人在乎你,有人支持你,有机会活成你想要的样子。
责任与解释也不可回避。社会、家庭、学校往往喜欢替年轻人设定目标,仿佛只要奔着钱与地位去,就不会错。但谁来为“必须成功”的幻觉负责?是父母口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是职场里的“升职加薪”,还是朋友圈里层出不穷的攀比?答案或许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拆解。正如听夏所说:“人要辨认、选择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,否则就会堕入陷阱。”
归根结底,社会什么都教会了我们,却没教我们如何安然面对普通,如何在庸常的日子里找到价值。可也正因此,我们才有机会补上这一课。或许,你会慢慢明白:人生的意义,不在于比别人高多少,而在于是否能心安理得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。
遗憾的是,不少人直到最后一刻,还在焦虑“我成功了吗”。其实答案早在日常里:你笑过吗?你爱过吗?你曾在风起云涌中,认真看过一次花开吗?
或许,真正的成功就是这样简单——不必成功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