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每个CEO都应该带团队看一遍《1921》?
2025-09-23
雨夜的影院里,坐满了人。屏幕闪烁,《1921》缓缓展开。不是每个人都熟悉那段历史,可当镜头拉近,那些年轻面孔的坚定与澎湃,足以让人心口一震。平均年龄二十八岁,一群人聚在上海法租界的小楼里,手里拿的不是金钱筹码,而是用命去试探未来的纸张与火种。他们没有答案,却敢于开局。看着他们,你会突然明白,为什么每个CEO都该带团队看一遍这部电影。
很多人以为,CEO要带团队看电影,是为了煽情,是为了制造一场形式化的团建。错了。《1921》不是一部讲情怀的电影,而是一堂关于战略、团队、价值、文化、延续的硬课。它用百年前的真实故事告诉你,组织如何在资源贫瘠、环境险恶的局面里,从零开始,撑开格局。
战略的本质是什么?不是做得更多,而是敢于不做。片中代表们面对来自国际的“指导”,选择保留独立性,不做无条件的附庸。这是一种克制。克制并不是退缩,而是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入。想想苹果早年不做电视,坚持在耳机领域深挖,把蓝牙协议重写,最终改写行业格局。真正的战略家,眼里不只是机会,而是边界。选择不做什么,才能聚焦在真正有突破可能的战场。
团队的关键又是什么?不是规模,而是互相成就。李达愿意自掏腰包,把思想书刊送到远方,让毛泽东在湖南有了传播的火种。这一撕欠条的动作,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。企业里,很多CEO口口声声说要“赋能一线”,可真正的赋能,从来不是喊口号,而是敢于在关键时刻扛责任,敢于让资源流向前线。团队的凝聚,不在于人数,而在于有人为彼此托底。
脑子里只有输赢的人,往往干不成大事。李达坚持把“百姓”改成“人民”,那不是文字游戏,而是价值观的重塑。企业存在的意义,也绝不只是打败对手,而是创造用户真正需要的价值。德鲁克早在《成果管理》里就说过,学校是为了学生,医院是为了病人。企业若只盯着对手,迟早陷入零和博弈。蔚来坚持花力气做车主社群,不是因为闲,而是看得明白:归属感才是长久的护城河。
文化,往往是最被忽视的底层驱动力。李达愤怒地说:“连火柴都要用日本的,多可悲。”青年毛泽东在人群中看到法国人的自信与热烈,才更坚定要改变中国。文化不是墙上挂的标语,而是组织在关键时刻爆发出的自觉。华为的“以奋斗者为本”,小米的“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”,阿里的“客户第一”,这些都不是空话,而是一次次战斗中沉淀下来的信念。文化是一粒火种,有火种,才有延续。
有人说,看历史是为了致敬。其实不止如此,看历史是为了照见自己。1921年后,长征、抗战、延安,都是一场又一场持久战。组织若想活下去,必须懂得耐心,懂得长期。毛泽东在延安写下《论持久战》,那是洞悉未来的格局。今天的企业家,也该懂:追逐短期的光鲜,不如积累长期的生命力。有生命力的组织,不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,而是能一直走下去。
说到这里,或许有人会问:这些宏大的故事,和我手头的小公司有什么关系?关系大得很。因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企,逻辑都是一样的。战略靠克制,团队靠互托,价值靠创造,文化靠沉淀,生命力靠长期。你可以立刻做一个小实验:今天的会议上,试着问问团队,我们不该做什么?答案比“我们要做什么”更能厘清边界。或者,你可以在月底的总结会上,不去比拼谁完成了更多任务,而是让每个人讲一件“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事”。这种看似微小的动作,会逐渐改变团队的思维。
当然,不会一蹴而就。试过的人会发现,很多时候,团队成员并不习惯回答“我们不该做什么”,他们宁愿报喜,不愿承认错。第一次失败了,没关系,返工再来。关键是要让组织学会克制,学会反思,而不是只会堆叠任务。
外部证据也早已证明,长期主义比短期收益更具生命力。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,长期视野的企业在营收和利润增长上,平均都高于短期驱动型企业。换句话说,真正敢于长期投入的组织,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。
谁来为这一切背书?在企业里,答案永远是CEO。不是说CEO一个人能决定一切,而是CEO的姿态,决定了组织的走向。CEO若把眼睛盯在季度报表上,整个公司都会急功近利;CEO若把眼光放在三年、五年之后,团队就会学会耐心。责任,从来不能外包。
所以,当你带团队去看《1921》,不要只停留在感动,要把它当成一场课。让团队看到,战略的选择,团队的互托,价值的坚持,文化的火种,生命力的延续,如何在百年前就已被验证。那一群平均年龄二十八岁的青年,能在绝境中开路,我们这些在信息高度透明、资源相对丰富的年代,还怕什么?
历史不是用来摆设的,历史是最好的参照系。它提醒我们:企业不是靠一时的投机取巧赢得未来,而是靠价值、靠文化、靠持久。就像那句话说的,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”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