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啃老10年,31岁,我第一次出门找工作
2025-09-23

清晨的风有些凉,韩奕推开家门时,手指微微发抖。他盯着那道门框,好像那是把他困了十年的牢笼。第一次要去上班,三十一岁的他穿着一件紫色衬衫,扣子系到最上面,头发剪得利落,整个人看起来有点生硬,却带着一种生怕别人看透的紧张。他知道,这一刻不是简单地走出家门,而是要与那十年啃老的日子,做一个撕裂般的告别。

十年的宅居,让他几乎失去了时间感。每天睡到中午,吃母亲留在桌上的饭,拉上窗帘,灯光常年亮着,白天和黑夜没有区别。他曾经以为这种生活很安逸,没有压力,不用交付,不用竞争。但身体和心灵的反馈比他更诚实。那些重复出现的噩梦,牙齿掉光、身体腐坏,提醒他:生活正在一点点塌陷。

很多人以为啃老是一种选择,其实更多时候是一连串错过的积累。2011年毕业,他试过投简历,面试了几次,却都不了了之。心底害怕被淘汰,于是干脆不再尝试。亲戚劝他出国,他学了雅思,却因为一次争吵放弃。后来他考了导游证,带过几个旅行团,赚了些零花钱,但并不足以撑起生活。他一边买周边,一边透支信用卡,最后背上五六万债务。那一刻他才明白,自以为的潇洒,其实是狼狈。

这一切的背后,还有母亲的影子。离婚时母亲没带走他,让他跟着生活漂泊的父亲。多年后再接回,母子关系一直夹杂着愧疚与怨恨。母亲供养他十年,却也常常歇斯底里:“你想吃我一辈子吗?我死了你怎么办?”他回怼一句:“我最无助的时候,你在哪?”这句话像刀子,每次都直插她的心口。母子之间,是互相取暖,也是互相伤害。

转折来自一场面试。一个相机体验店的岗位,在别人看来只是普通小工,对他而言,却像是最后的退路。他硬着头皮参加,甚至小心打理头发,给自己营造出久违的正式感。那一刻,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“走出房门”的重量。

奇怪的是,那些曾被人笑话的经历,突然开始发挥作用。做导游时的口才,沉迷二次元时的活动策划,甚至啃老时培养的观察力,在销售现场都成了优势。他比别人到得早,认真打扫卫生,开始写相机笔记。第一次直播彻底翻车,他尴尬到说不出话,但没有退缩,而是返工,把功能背得滚瓜烂熟。再上场,他慢慢找到了节奏。

外部证据也印证了他的转变。美国心理学家安吉拉·达克沃斯在研究“坚毅力”时发现,长期坚持与刻意练习,往往比天赋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。这句话用在韩奕身上再合适不过。他曾经浪费了十年,但他抓住了一个小小的机会,并用近乎偏执的坚持把它放大。短短三个月,他就拿下了公司全国线上销售冠军。销售额突破四万,观看人数从几十涨到上千,他从一个宅男,变成了镜头前能自如推介的人。

当然,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刚开始他也有过失败的试探:报考雅思被打击,考导游证收入微薄,直播第一次哑口无言。可正是这些返工,让他逐渐学会:逃避解决不了问题,唯一的出路是面对。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修正的机会。

读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,那十年啃老,算不算彻底荒废?答案并不简单。表面看,他确实浪费了黄金时光,同龄人早已晋升、买房,而他才刚刚起步。但如果换个角度,正是那段极端的空白,逼着他在三十一岁时产生了真正的觉醒。人最怕的不是慢,而是没有意识到必须改变。他比别人晚十年,但他终于走出来了。

可执行的小动作,其实在生活里随处可见。比如他坚持每天提前到店,哪怕早半小时。这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,却让他赢得了信任,也让他对自己说:我不是那个被动的宅男。又比如他逼自己写相机笔记,不靠临时抱佛脚,而是不断积累。读到这里,你或许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实验,哪怕只是提前十分钟到达任何约定场合,或者每天坚持记下一页学习笔记。别小看这种微小的动作,它们往往是走出困境的开端。

责任的问题,也必须正视。韩奕的故事里,母亲既是供养者,也是催促者。她曾替他还债,曾哭喊着要他自立。最终,她也见证了儿子逆袭的那一刻。这是一种复杂的背书。父母能支撑你一时,但真正的责任,必须你自己来承担。那句“我死了你怎么办”,残酷却真实。没有人能替你过完这一生。

社会舆论常常用“啃老族”三个字去定义一类人,似乎他们一辈子都注定无用。但故事告诉我们,定义从来不是终局。只要有一次踏出房门的勇气,一次失败返工的坚持,一次小小行动的累积,就可能重写轨迹。正如韩奕自己说的:“我好像没有浪费家里蹲的这十年。”这句话耐人寻味,不是为啃老辩解,而是提醒我们:哪怕过去再糟,只要此刻愿意改变,它就能被重新定义。

我们也许该反思,对那些看似荒废的生命,我们是嘲笑,还是理解?是贴上标签,还是看到他们背后的挣扎?每个人都可能被困在某种壳里,有人缩着不出,有人拼命挣脱。韩奕花了十年,才终于把自己逼到边缘,然后跳了出来。

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人生的重量,总要自己扛起。哪怕十年都在黑暗里,一旦决定走出,那第一缕光,就足够照亮新的道路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