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李善友2021重磅分享:张一鸣为什么总有远超他人的认知?
2025-09-23

夜色正浓,远方的码头上,一艘货船缓缓靠岸。工人们喊着号子卸货,灯光打在海水上,折射出碎金般的光。一个年轻人背着双肩包站在岸边,手机屏幕亮起,跳出几条信息:某款短视频应用在海外的下载量,突破了亿级大关。他盯着数据看了很久,没有激动大喊,也没有立刻庆祝,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果然和预期一样。”这年轻人,正是张一鸣。

人们常常疑惑:为什么他总能比别人早一步看清趋势,敢在最艰难的时刻砸下重注,并最终扭转乾坤?2016年,今日头条的视频业务全面受挫,连续几款产品前九个月的数据惨不忍睹,连腾讯都犹豫要不要继续投入。可张一鸣坚持了下去。他看似执拗,实则有底气。底气从何而来?是认知。

张一鸣的特别之处,在于他从来不是被眼前的数字所绑架,而是先去确认问题的本质。他相信逻辑,相信模型,相信迭代。他反复提醒团队:“逻辑上正确的事情一定是对的,如果结果不对,那是我们还没做到位。”这句话在短视频业务最冷清的那段时间里,被同事们当作安慰剂。可后来,当抖音在春节一夜之间冲上七千万日活,所有人才恍然大悟,这并不是运气,而是认知上的先见。

很多人以为,认知升级就是信息量的堆砌,读更多的书,看更多的新闻。但张一鸣的实践证明,真正的认知升级,是模型的跃迁。2012年,他读完《推荐系统实践》,顿悟推荐算法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屠龙刀。从那一刻起,他不再满足于“人找信息”的逻辑,而是彻底转向“信息找人”的世界观。别人看到的是一个功能,他看到的是一整套认知范式的更新。

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熊彼特的那句话:“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相加,也造不出一辆火车。”效率的累积带不来质的飞跃,只有创新才会穿越曲线,进入新的增长轨道。而创新从哪里来?归根结底,来自认知。认知是因,创新是果。

在与团队的对话中,张一鸣经常抛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:“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?”比如,员工抱怨午饭排队太久,他没有止步于“换更大的餐厅”这样的表层答案,而是直接自建食堂。虽然前期成本极高,但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。又比如,在国际化的道路上,他不满足于“产品出海”,而是坚持“全球化配置”,把人才、算法、组织能力都拉到全球范围来做。这种出发点,不是战术上的动作,而是认知上的格局。

认知的力量,在几个关键节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2012年,他力主开发个性化推荐引擎,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创业公司没有基因和能力。他却说:“推荐我们不会,但可以学。”于是啃书、找资料,甚至在书还没出版时就硬着头皮自己写代码,拉出第一版推荐引擎。五年后,这套算法成为今日头条、抖音乃至TikTok的根基。

2016年,他坚持投入短视频,哪怕当时产品数据惨淡到连团队都信心不足。他却笃定:“如果不做短视频,我们就会退出历史舞台。”这份笃定,源自他对信息形态的认知——文字和视频的效率差距是二三十倍,不抓住视频就是被时代淘汰。事实证明,他赌对了。

2017年,他力主收购Musical.ly。当时Facebook和快手都在洽谈,但最终创始人把公司卖给了张一鸣。原因很简单,对方说:“张一鸣能用数学模型推演出公司三年后的样子,而我做不到。”这种算力差距,不是智商游戏,而是认知水平决定的。后来,TikTok三年破十亿用户,用时远远少于微信和Facebook。这不是奇迹,而是认知的延迟兑现。

如果说这些案例还是企业层面的博弈,那么张一鸣个人的“算法式生活”,则展示了认知如何落到日常。他把自己当作一个系统来调试,把时间切割成小块,把情绪维持在“轻度喜悦与极轻度沮丧之间”。他知道,只有睡足七小时,才能保持最佳算力。他甚至为自己设定了“面对、修正、学习、忘掉”的四步法,来快速恢复状态。冷静、克制、持续优化,他像一台自动运转的引擎。这种自我管理,不是性格优势,而是认知驱动。

但认知并非无懈可击。字节跳动的算法在带来高效信息流的同时,也制造了沉迷、虚假、撕裂的副作用。虚假消息的传播效率比真实消息高六倍,这是麻省理工学院2018年一项研究的结论。张一鸣曾经强调“分发比信息更重要”,但这个假设在现实中面临挑战。当信息茧房加深,人群分裂加剧,效率未必等于进步。这是认知的另一面:洞察带来优势,但也可能埋下悖论。

有意思的是,张一鸣自己也在变化。2016年,他的演讲主题是“成为第一”;2017年,他开始强调“责任感与善意”;2021年,他提到“平常心”。38岁,他卸任CEO,把更多精力投向自我修炼。这或许意味着,他意识到仅有理性算法还不够,还需要心性的力量。有人说,信息的流动是字节跳动的“一”,但比信息更根本的,也许是爱的流动。当算法与善意结合,才可能孕育出真正有温度的系统。
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话:“创始人的认知边界,就是企业的天花板。”李想曾用“盲人摸象”来解释:摸到耳朵的,只会想到篮子;摸到整头大象的,会想到卡车;摸到象群的,才会想到修桥修路。张一鸣之所以能在一个又一个节点做出看似孤注一掷的决策,本质上是他看见了“象群”,别人还停留在“象耳”。

我们能学到什么?不是模仿他的决策,而是学会一次次地问自己:“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?”可以做个小实验:明天遇到一个棘手问题,不要急着找答案,先花十分钟只盯着问题本身,不断追问“它的本质是什么”。你会发现,很多时候不是缺答案,而是问题没问对。再做个动作:把一个小任务交给团队里最年轻的人,观察他怎么解决,再帮他抽象出方法。这不仅是培养别人,更是训练自己跳出具象经验,走向模型思维。

当然,认知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张一鸣也经历过返工。最初他写给团队的战略邮件,长篇大论,结果无人回应。后来有人提醒他说:“写得太像报告了,没人有感觉。”于是他改成讲故事,用一个细节开场,把战略自然带入,结果员工纷纷转发。这次返工说明,认知再高,也需要落在沟通方式上,否则就是自说自话。

回望张一鸣的轨迹,认知不是抽象的哲思,而是一个个行动里的选择:敢在失败时坚持,敢在孤独时下注,敢在喧嚣中保持冷静。认知不是炫耀,而是责任,是在关键时刻敢于承担的背书。正如稻盛和夫说的:“工作就是修行。”对张一鸣而言,每一次认知的突破,都是修行的一部分。

或许我们未必都有机会做出“抖音级”的产品,但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边界里,不断练习认知升级。当你愿意用模型去解释世界,而不是被表象牵着走,当你敢于在失败后返工修正,而不是急着辩解,当你能在短期诱惑和长期逻辑之间,选择后者,你就已经在向更高的认知靠近了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