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滴滴赴美上市!29岁创业,38岁身价280亿,创始人程维:为什么年轻时,要选难走的路?
2025-09-23

深夜的出租车上,司机一边握着方向盘,一边抱怨:“北京的雨天最怕的不是湿,是打不到车。”而此刻的程维,还只是阿里的一名销售,拖着行李箱,在蓟门桥一站就是半个小时。雨水打湿了西装,手机上接连闪着客户的催促,他却连一辆车都拦不下来。那一刻,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:为什么不能有一种方式,让车和人更快对接?几年后,这个念头成为了滴滴的雏形。

年轻时要不要选难走的路?这是很多人绕不开的问题。大多数人想的是“先安稳,再谋远”,可程维给出的答案是:年轻时,就要选难走的路。因为那条路,才是真正向上的路。

程维的出身并不耀眼。1983年,他出生在江西上饶的一个小镇,父母普通,资源有限。高考时,他因为漏做三道大题,只能读到北京化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,这既不是名校,也不是热门专业。换作别人,也许认命了,可程维心里一直有一句话:出生在哪儿无所谓,但必须去一线城市奋斗。他选择留在北京,因为他清楚,只有在这里,他才能真正打开人生的格局。

大学毕业后,他用一年的时间换了六七份工作。卖保险、做足疗、做小公司助理,几乎都是无疾而终。卖保险时,连导师都开玩笑说:“连我们家的狗都有保险了,不必再推销。”在别人看来,这是失败,但程维理解为“试错”。他在用不断的失败,把自己不该走的路排掉。直到进入阿里,成为销售员,他才第一次找到自己愿意全情投入的方向。六年时间,他从销售一路做到支付宝副总经理。

很多人羡慕他在阿里的位置,却不知道他在2011年选择离开时,已经盘算了九个月。期间,他无数次问自己:创业,做什么?能做成吗?是冲动,还是判断?真正点燃他的是打车的痛点。亲戚在北京打车,从五点半等到八点还没车,他只能亲自去接。那时国外的Hailo已经拿到融资,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还远未成熟,但程维看见了机会。他和王刚凑了80万,带着孤注一掷的决心,从杭州跑到北京,开始了滴滴。

创业初期,几乎所有人都说不靠谱。司机没有智能机,用户不习惯打车软件,可程维认定:“市场不成熟的时候,才有你的机会;等到成熟,就没有你的机会了。”这是一种难走的路,但他敢走。

在用人上,他同样展现了难走的魄力。账上只剩下100万美金,他却花了240万请走不合适的CTO,重新请来百度的张博。后来,他更是下定决心挖来柳青。面对年薪400万美元的华尔街精英,他说:“滴滴一半的工资是你的,另一半才是我们的。”他带着管理层一起去拉萨,吸氧、发烧、哭过,却在喜马拉雅山下说:“这就是创业路,要把命交给彼此。”那一刻,柳青决定加入。朱啸虎说:“他们两个站在一起,我就知道,这必然是百亿美金的公司。”

程维的对手不弱。快的打车、Uber、美团,一个比一个强大。2015年,Uber提出要么持股40%,要么干掉滴滴。程维毫不犹豫开战:“这不是1840年,中国互联网也不是殖民地。”当时的滴滴就像“小米加步枪”,面对估值400亿美金的对手,却硬是扛下补贴大战,最终收购Uber中国。

战争没有停歇。王兴的美团上线网约车,程维和他还在一起吃饭,却一点风声都没透。媒体问他是否惊讶,他只回答:“中国有350个平台,多一个竞争者而已。”这种冷静与从容,背后是经历过生死局的底气。

程维在清华演讲时说过:“年轻时,要选难走的路,因为那是向上的路,让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不一样。”这句话听起来简单,却很残酷。因为难走的路意味着试错,意味着返工,意味着无数次的自我怀疑。

有人选择安稳,觉得七八千工资,轻松过日子挺好。可几年后发现,别人能力涨了,工资涨了,自己却因为混日子停在原地。想跳槽,却发现两年的安逸换来的是能力的退化。生活不会惯着谁,年轻时的一点舒服,最后都要用加倍的难受来偿还。

真正的成长,是一次次逼迫自己去走难路。比如今天,你可以做一个小动作:在日常选择中,不再问“哪条轻松”,而是问“哪条能让我进步”。哪怕只是拒绝一次无意义的聚会,把时间用来补齐一个技能,也算是在难路上迈了一步。

也可能失败。比如尝试跨领域的项目,最后发现水土不服;比如想学编程,结果坚持了两个月就放弃。但返工再来,总比不尝试好。失败是难路的代价,也是成长的门槛。

资料显示,CB Insights统计全球创业公司失败的首要原因,不是资金不足,而是没有解决真正的痛点。程维的故事印证了这一点。他不是盯着风口,而是盯着“打不到车”这个刚需。难走的路,不是盲目地选最硬的骨头啃,而是看准最痛的地方下手。

谁来为这些选择背书?是程维自己。他用一个个行动说清:我不怕质疑,不怕失败,也不怕对手。因为难路的意义,就是在一次次被逼到角落时,依然能往前迈一步。

年轻时,要不要走难路?答案已经写在程维的经历里。正如《论语》所说:“行之于道,弗辍也。”那些看似曲折的难路,才是把一个普通人,推向不一样高度的真正台阶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