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辞退了一名高层经理:只会做管理的人,不适合当领导
2025-09-23

那天,我突然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场景。夜色已经很深,办公室只剩下几盏昏黄的灯。我把一位销售副总叫到会议室,他三十出头,神情倔强,眼神里带着一种自以为是的正气。他刚刚又因为一个下属的失误大发雷霆,把人骂走了。那个被骂走的年轻人,业绩一向不错,本该是团队里的中坚力量。可惜,愤而离开。对公司是损失,对他自己未必不是解脱。

我对那位副总说,该罚罚,该骂骂,但你不能把人罚跑。他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:我只是照章办事。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他不过是一个懂得管理流程的执行者,却不懂得真正的领导。他以为制度能解决一切,却忘了人心才是最复杂的变量。后来,当业务遇到困难,他更是迟迟拿不出办法,眼睁睁看着数字一再下滑。我最终做出了决定,请他离开。

这件事让我久久难忘。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失败,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陷阱。很多人以为能管理,就等于能领导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只会管理的人,注定做不好领导。

资料显示,哈佛商业评论曾在2018年做过一项针对全球数千名中高层管理者的调查,结果显示,高达56%的管理者在遇到重大变化或危机时,表现出明显的“指令依赖症”,也就是说,他们能照章执行,却缺乏独立判断和引领方向的能力。换句话说,管理力和领导力之间存在鸿沟,而大多数人停留在前者。

管理是什么?是让事情按规矩发生。晨会、考核、奖罚、流程……这些都是管理的工具。但领导是什么?是带着团队在不确定中找到路。是当灯灭的时候,你自己点燃一根火把。表面上看,管理能让秩序维持,实际上,领导才是让组织穿越黑暗的关键。

我记得和那位副总共事的日子里,他最爱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制度在那里,我只是执行。”可制度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当他以为严格等于有效时,忽略了下属的情绪与成长。他的逻辑是“我管住了他们,就能交出结果”。可现实往往相反,结果不是被“管”出来的,而是被“带”出来的。

在与几位离职员工的对话中,我听到过类似的抱怨。有人说:“他从来没问过我为什么犯错,只会盯着我错了什么。”有人说:“在他眼里,我不是人,只是一颗棋子。”表面上他们是离开公司,实际上,他们是被领导赶走的。这和那句流行的说法重合:员工辞职往往不是因为公司,而是因为上司。

这样的管理者有几个共性:他们靠职位压人,而不是靠信服;他们重监督,轻辅导;他们习惯用奖罚制造紧张,却很少用激励点燃热情。他们忘了,真正的尊重不是开口说“我很看重你”,而是平时一句肯定的眼神,一次耐心的倾听。他们忘了,赢得人心比维持秩序更重要。

领导和管理的差别,很多时候在一瞬间就能显现。比如在常规状态下,所有事情都在轨道上,管理者和领导者可能都能把事推进。但当突发来临,当外部环境骤然变化,就会看清谁只是流程的维护者,谁才是真正的领路人。2008年金融危机时,美国一批顶尖企业CEO的应对差异就被学者广泛研究。那些拥有领导力的人,不是等报告,不是等指令,而是果断重组业务、安抚员工、寻找新增长点。他们不只是“管好”,而是“带动”。

有个细节我常常想起。那位副总被劝退的前一周,他还信誓旦旦说:“只要制度执行到位,业绩自然会上来。”可数据没有撒谎,数字一天比一天更难看。制度不是船帆,它只是船身。风向变了,你还抱着桅杆不放,终究要沉。

真正的领导,首先要能领导自己。古人说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”这不是道德口号,而是最实用的管理逻辑。你连自己都不清楚方向,怎么指望别人信任你?我后来总结,领导力的起点,不是“我能管人”,而是“我先能管住自己”。当你的价值观、言行一致,你的团队才会把你当作靠得住的背影。

其次,领导力是一种发现。发现机会,发现问题,发现潜力。它要求你不断超越既有的稳定,去嗅到变化的味道。2014年,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就指出,未来企业最稀缺的能力不是资源整合,而是“在不确定性中捕捉机遇的能力”。这句话到今天仍然适用。因为世界变化越来越快,那些只会把旧制度守成的人,会越来越难以为继。

第三,领导力是一种担当。担当不是口头上的“我负责”,而是在麻烦真正出现时,你不推、不躲、不甩锅,而是迎上去,把自己放在第一道防线。那位副总的失败恰恰在于,他总是说“制度要求这样”,却很少说“我来扛”。当一个人把责任外包给制度时,他已经失去了领导力的根基。

我也见过一些反例。一个年轻的部门主管,刚接手项目时经验不足,犯过错,也因此丢掉了一个重要客户。但他没有推说“下属执行不到位”,而是主动在全员会上承认责任,带着团队复盘。那次失败之后,他反而赢得了更多尊重。几年后,他成长为公司的核心高管。他的成长路径清晰地告诉我们:领导力是通过试错和承担练出来的,而不是靠“流程正确”炼出来的。

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。当时我为了验证团队对领导力的真实需求,做过一个小实验。我让几位不同风格的经理分别主持晨会,一个偏重制度,一个偏重激励,一个偏重愿景。结果很明显,员工对偏重愿景的经理反应最热烈,他们愿意多说,愿意多投入,甚至会主动提出建议。那天的氛围让我更加坚信,真正能调动人的,是心,而不是表格。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,却让我看到领导和管理的分水岭。

不过,并非所有实验都顺利。后来我尝试过让另一位注重激励的经理全权负责绩效调整,结果出现了失衡,一部分人因为短期激励过强,出现了“追奖金不顾大局”的现象。那次失败让我明白,领导力不是情绪上的鼓舞那么简单,它需要与制度平衡,与长期目标对齐。失败让我更清楚,领导力不能脱离管理力,二者是互为补充的。

回头看那位副总的离开,我并不全然遗憾。他教会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:会管事,不等于能带人。管理靠制度,领导靠人心。制度是可以复制的,人心却是不可替代的。缺少领导力的管理者,迟早会被现实淘汰。真正的领导,永远是那个在风雨来临时,能站出来的人。

有一次,一位朋友评价他的前上司:“他什么都做对了,却让人心凉透了。”这句话让我久久难忘。做对事和把人带好,之间隔着千山万水。而真正的领导,往往是愿意跨越那道山的人。

或许,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。当我们谈论领导力时,不要只停留在宏大的口号,也不要误以为奖罚就是全部。领导力是在细节里的,是在一个眼神里的信任,是在一次危机中的担当,是在长期积累中的威望。管理让事情顺利进行,领导让人心主动跟随。两者相辅相成,却有本质差别。

遗憾的是,那位副总没有等到学懂这一步。他离开时,没有一句告别,只留下那句“我只是照章办事”。而多年之后,我才发现,这句话恰恰是他职业生涯的墓志铭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