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如何看待寒门学子“打破圈层”过程中家人的牺牲?
2025-09-23

夜色沉沉的时候,常常有人问我:寒门学子打破圈层,到底是谁在付出?问题落下的时候,空气里会停顿一瞬,就像有人把胸口的一口闷气,悄悄吐出来。表面上,是孩子们在拼命努力,挑灯夜读,把一条条公式背成歌,把一页页课本啃得破旧不堪。可往深里看,真正的代价,很多时候,是他们身后那个不声不响的家。

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细节。河南一个小村子里,家里两个孩子,姐姐成绩好,弟弟初二那年主动辍学去工地打工。访谈里,姐姐后来成了博士,说到这一段的时候,她沉默了很久,最后只挤出一句话:“我知道哥哥的手掌全是裂口,他只是笑,说赚得够家里买面粉。”那一刻,她眼眶发红,却咬着牙不肯掉泪。你能感受到,那种“被牺牲出来的光亮”,有温度,也有灼伤。

资料显示,从2014年起,北师大教育学部的研究团队收集了超过130万字的农家子弟自传与访谈稿。他们发现,几乎所有寒门学子都清楚家人的付出,甚至把学习当成一种“道德事务”。这和城市里一些孩子把学习视为自我选择完全不同。在他们眼里,不努力就是背叛,就是对家人牺牲的辜负。这种背负,就像铠甲,又像枷锁。

很多孩子因此早早成熟。他们知道父亲戒掉了几十年的烟钱,知道母亲凌晨四点起床去赶早市,知道爷爷奶奶宁愿少吃一口肉,也要把钱攒下来寄去城里的学费。他们会对自己说:我没有资格偷懒。于是,少了无忧无虑,多了步步为营。研究表明,这样的孩子在心理弹性上往往更强,生活满意度也更高,因为他们相信家人的吃苦有意义,也坚信自己必须承担责任。可另一面,那些牺牲叙事,也会埋下深深的负罪感。

曾经听过一个故事。母亲一辈子说自己爱吃鱼头,直到弥留之际才告诉孩子:“其实我从来不喜欢。”那一刻,孩子内心轰然倒塌,他忽然意识到,原来自己的人生是由别人被迫的委屈堆砌出来的。那种愧疚,是会跟随一生的。幸存者内疚,就是从这里滋生:如果没有我,他们会不会更好?

于是,有的孩子长大后,把对自己的要求推到极致。考到省状元还不满意,研究生毕业依旧自责。他们不舍得买新衣,不舍得休息,总觉得“舒服就是放纵”。还有一些人,进入亲密关系时,会极度讨好,因为他们以为,爱就是不断牺牲。更极端的,是不敢生孩子,害怕把同样的枷锁传给下一代。

可并不是所有牺牲都会演变成负担。关键,在于有没有“牺牲感”。如果父母带着怨气去做,嘴里常常冒出“要不是为了你”,那就是委屈+道德绑架,孩子自然就会自责。但如果父母能把选择说成“责任”,说成“愿意”,孩子听到的就是爱。比如一位父亲,为了让女儿去大城市上学,放弃了老家的晋升机会。他说:“也许我整个人生轨迹都不一样了,但这是我们夫妻共同的决定,我愿意。”这就是不同的语气,背后就是完全不同的心理重负。

如果要说怎么走出来,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向。一个是父母自己要快乐。伊能静生完女儿小米粒后淡出演艺圈,被称作牺牲,但她说:“孩子没有要你牺牲,他要你快乐。”这句话特别重要,快乐比牺牲更有力量。第二是沟通。研究表明,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误解,常常源于不表达。深度交流能让孩子真正听到一句“我愿意”,而不是空洞的牺牲感。第三是子女学会自我友善。很多孩子习惯了自责,动不动就攻击自己。但其实,允许自己犯错、休息,才是走下去的关键。

在这里,我想插入一个小动作,你不妨今天就做。试着和父母来一场不被打断的对话,不聊吃饭、不聊作业,而是聊聊他们真实的想法:“你们为我做这些,真的是心甘情愿的吗?”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。另一个小实验是,给自己放一个小时的假,不学习,不工作,就安安静静地看场电影或者散步。不要觉得这是放纵,把它当成检验——看看你能不能不被内疚裹挟。也许一开始会失败,可能你会忍不住心慌,觉得浪费时间,那就返工,再试一次。慢慢你会发现,世界并没有因为你放松一小时就崩塌。

说到责任,我想到一位朋友的父亲。他在酒席上笑着说:“我们养孩子,不是为了让他一辈子替我们受累。”这句话就是背书,就是解释。它让孩子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,不必永远被困在牺牲的叙事里。

遗憾的是,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说出这样的话。有些父母会不断强化“都是为了你”,孩子于是被困在愧疚和自责的循环中。知乎上,有个匿名用户写过:“父母的牺牲,是我一生的累赘,是我愧疚的源头。”很多人读到这句话时泪流不止,因为那就是他们的心声。可与此同时,另一组访谈告诉我们,大多数父母在被问到“这些付出对你们意味着什么”时,都是笑着的。他们说:“虽然累,但生活有意思,跟孩子说说话就高兴。”你看,他们其实在爱着你。只是有些爱,被误读成牺牲。

也许答案并不清晰。也许在破圈的路上,寒门学子注定要背上比别人更沉的重量。但至少,我们可以学会分辨:哪些是委屈带来的牺牲感,哪些是真心甘愿的责任。学会沟通,学会自我友善,学会从爱里取暖,而不是从牺牲里找负担。这样,下一代才可能不必再背上同样的枷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