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理·芒格哈佛经典演讲:痛苦人生的四味药
2025-09-23
在那场著名的哈佛毕业典礼上,阳光正好,草坪上的学子们戴着学位帽,彼此间眼神闪烁着兴奋与紧张。轮到查理·芒格走上讲台时,人群安静下来。他没有用华丽的开场白,而是淡淡地说:“我不会告诉你们如何获得幸福,但我可以告诉你们如何确保自己过上痛苦的人生。”这句话像一块石子,直接击中了场下每个人的心。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寻找痛苦,但偏偏多数人,都在不自觉地做着会让自己痛苦的事。
他提到的第一味药,是借助化学物质来麻痹自己。酒精、毒品、过量药物,这些表面上看似提供了短暂的放松,实际上却是滑向深渊的引子。芒格年轻时的朋友里,有人因酒精早早离世,有人则醉生梦死地苟延残喘。他说过:“我从未见过一个人因为远离这些东西而让人生更糟。”那一刻,台下的笑声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的沉默。因为每个人都能想起身边的例子,那些本该有光明前途的人,却被一点点侵蚀。
第二味药,是妒忌。心理学研究一再证明,妒忌不仅消耗人的情绪,还会损害身体健康。美国心理学会在2017年的一份研究里指出,长期处于嫉妒情绪中的人,患抑郁症的概率比常人高出三倍。芒格冷冷地说:“妒忌是一种永远输掉的游戏,因为总有人比你更好。”在场的毕业生们面面相觑,仿佛在想:这不是对我们的未来判了死刑吗?可正是这份清醒提醒他们,若想不被痛苦裹挟,就必须在起点学会如何超越妒忌。
第三味药,是怨恨。怨恨就像一块暗石,压在心里越久越沉。芒格引用约翰逊的话:“生活已然苦涩,为何要再裹上一层怨恨的果皮?”这不是劝人宽容,而是提醒:执念于怨恨的人,会被困在原地,无法向前。英国首相迪斯雷利曾把敌人的名字写在纸上,放进抽屉里,不去报复,只是作为一种释放。看似荒诞,却是对抗怨恨的务实办法。
这些是卡森的三味药,而芒格,又加了自己的四味。反复无常,是他提到的第一条。一个人若总是轻易放弃,轻易转向,终会被排除在值得信赖的群体之外。他说他那位有阅读障碍的室友,虽然先天不足,但因为一生坚持可靠,如今反而拥有了美满的家庭和事业。可靠,这个看似平凡的品质,才是真正的护身符。
第二条,是拒绝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。牛顿曾说:“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,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”但若一个人固执地认为只依靠自己的尝试,不吸收前人智慧,那注定只能停留在平庸。芒格尖锐地提醒:“人生就像滑翔,如果起步失败,就可能直接坠落。”
第三条,是在遭遇失败时彻底崩溃。每个人都会失败,哪怕是最幸运的人也一样。可有人选择从失败里站起来,有人却一蹶不振。芒格讽刺道:“如果你希望彻底痛苦,就在第一次重大失败时直接放弃。”这是反话,却击中了很多人心底的恐惧。
第四条,是忽略那些最朴素的智慧。一个乡下人曾说:“要是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,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。”看似愚笨,却提醒人要避免风险。但芒格说,若你追求痛苦,就偏偏要嘲笑这些智慧,忽视这些提醒,把自己推向危险。
说到这里,他停顿了一下,转而谈到逆向思考。伟大的代数学家雅各比说过:“反过来想,总是反过来想。”达尔文也是如此,他总是在寻找能否定自己理论的证据,而不是固守原有结论。正因为这种客观,他才能跑在兔子前面,成为历史记住的名字。
这一点,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经历。他创业时,每次遇到挫折,总会问自己:“如果我要失败,这个失败会从哪里开始?”于是他在资金、团队、市场中反复推演,尽量提前规避风险。虽然中途也有过返工,甚至濒临倒闭,但正是这种逆向思维让他撑过了最艰难的三年。他说:“人不是靠幻想成功,而是靠避开失败一步步走到今天。”
这让我想到学习时的小动作。你可以在每天复盘时,不问“我今天做得对不对”,而是问“如果明天失败,会因为什么?”这个简单的问题,会逼迫你重新检查盲点。
当然,也会有失败。比如有个人试过每天列出“可能失败的清单”,结果被恐惧感压垮,反而什么都不敢做。这就是典型的返工。但当他后来学会只列出三条最可能的风险时,他的心态才逐渐平衡下来。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修正机制。
芒格的演讲,本质上是在提醒:幸福无法直接追求,但痛苦却可以规避。规避痛苦,就是向幸福靠近。他说过一句极具分量的话:“如果你想要一个幸福的生活,聪明的方法就是避免那些一定会让你痛苦的事。”
这并非大道理,而是一种可执行的思维方式。比如,今天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,把自己最常妒忌的那个人写下来,然后刻意避免去比较,而是转向观察自己能做的事。你会发现,嫉妒的力量会慢慢削弱。再比如,当你情绪低落时,不去抱怨,而是拿出纸笔写下三件你能掌控的事,这就是对抗怨恨的简单动作。
这些方法并不会立刻带来巨大的改变,但它们能在生活中种下一点点清醒的力量。积累久了,痛苦就会少一点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