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写给很累的你:停止精神内耗,做有用的事
2025-09-23

深夜的书桌上,一盏台灯亮着。文件堆积成山,手机屏幕还在闪烁未读消息,你盯着电脑屏幕发呆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好累。可偏偏这份累,说不清是工作太多,还是心太乱。你熬夜到凌晨,却发现一天的成果寥寥,心里的愧疚又把你拖向深渊。有人把这种状态叫做精神内耗。它不像体力劳动那样可以量化,却能一点点消磨掉人的热情,让人陷入虚假的忙碌。于是问题来了,为什么你明明什么都没做,却总是感觉筋疲力尽?
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内耗效应”。意思是,能量不是用来解决问题,而是耗在了心理摩擦上。比如别人随口的一句话,你揣摩半天;一个小失误,你懊悔好几天;明明该做事,却在担心自己做不好,一拖再拖。时间过去了,行动没有发生,但精神早已透支。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过“情绪ABC理论”:A是事件,C是结果,但中间还缺个B——信念。你如何解释事件,决定了情绪走向。很多内耗的人,习惯用最糟糕的信念去理解世界,于是小事被放大,情绪失衡,能量被掏空。

这让我想到一个朋友。他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,常常因为一句客户的“还可以再改改”,连夜推翻方案,最后改得面目全非,反而不如原稿。他说:“我不是改不出来,而是停不下来,总觉得不够好。”这就是典型的内耗。表面上是追求完美,实际上是被不安感绑架。更讽刺的是,他因为内耗错过了休息,第二天开会反应迟钝,客户反倒怀疑他的能力。那一刻,他才意识到:真正让自己掉链子的,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精神的反复拉扯。

资料显示,哈佛商业评论在一项研究中指出,长期精神内耗的人,效率平均比正常人低30%以上,且更容易陷入焦虑与抑郁。这意味着,内耗不是小毛病,而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隐形陷阱。它让人犹豫不决,错失机会;它让人过度敏感,被他人表情牵动心情;它让人越努力越疲惫,最后厌恶自己。最残酷的是,它让人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空转上,而不是用来创造价值。

那能不能跳出来?我试过一个小实验:每天给自己十分钟,专注在手上的事,不去想结果,也不去对比别人。哪怕只是洗碗、扫地,也要求自己全神贯注。开始几天,心思依旧飘散,但慢慢地,我发现专注能让内心安静下来。有人说这是“正念”的入门,实则是给大脑一个喘息的机会。当你学会让注意力落在当下,精神就少了打架的余地。

还有一个朋友,她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,每天给自己制定极为严格的日程表,早上六点起床背单词,晚上十一点还在逼自己看书。坚持了两个月,她彻底崩溃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废人。我告诉她:“问题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你给自己的要求太苛刻。”于是她开始返工,把目标从“每天50个单词”改成“每天5个单词”,从“写完一篇长文”改成“写下300字感想”。慢慢地,她发现自己不再抗拒学习,反而能积累更多。这就是反思后的修正:过高的要求只会制造焦虑,合适的目标才能真正激发行动。

在与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中,我听到过一句话:“精神内耗的人,不是缺少行动力,而是缺少对自己善意的解释。”换句话说,他们常常把错误归结为自己不行,而不是环境或偶然。长此以往,心里的否定感越来越重,行动自然停滞。解决方法之一,就是学会区分什么是别人的事,什么是自己的事。阿德勒的“课题分离”强调过:别人怎么看你,那是别人的事,你无法控制。你能控制的,只有自己的选择。意识到这一点,很多无谓的纠结自然会减轻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日本,有不少公司开始推行一种制度:员工下班后必须断开工作邮件,避免精神消耗延续到生活。他们发现,这样不仅提高了员工满意度,还提升了整体效率。反观我们,很多人即使躺在床上,也在想着第二天的会议。手机不响,也忍不住翻看消息。这种状态,就是内耗的温床。要改变,不妨做个小动作:睡前把手机放远,哪怕半小时,让自己完全脱离信息流。你会发现,哪怕只是短短三十分钟的空白,也能恢复能量。

当然,内耗也并不是完全无用。它提醒我们在意别人的感受,它让我们更谨慎、更细腻。但如果没有边界,它就会反噬我们。关键不在于消灭内耗,而在于引导它,把思虑转化为行动。比如你担心汇报出错,不如提前做两遍演练;你害怕别人误解,不如直接去确认。思考要落到行动,才不会在脑子里打转。

我记得苏格拉底有句话:“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。”但若只审视不行动,人生就会停滞。精神内耗的问题,正是过度审视却缺乏行动。与其反复琢磨,不如先迈一步。哪怕不完美,也比原地打转强。
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个画面:朋友熬夜做完报告,瘫在椅子上对我说:“我真的好累。”我看着他,没给大道理,只说了一句:“你可以允许自己没那么好。”那一刻,他愣住了,笑了笑,眼睛里有点湿润。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句提醒:放过自己,别再跟自己死磕。

精神内耗最可怕的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让人忘记了生活的质感。书本、音乐、散步、与朋友的闲聊,这些看似无用的事,反而能让人找回能量。我们不是机器,不可能永远高效。真正有用的事,往往建立在适度的休息和接纳之后。

所以,写给很累的你,记得停止精神内耗,去做有用的事。不是让你变成完美的人,而是让你成为能量不被白白消耗的人。与其困在内心的拉扯里,不如走出去,让行动带你找到答案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