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军:阅人无数后,我发现优秀的人都有这些相似之处
2025-09-23
深夜的火车站候车厅,一个年轻人靠在椅子上,手里拿着厚厚一本《浪潮之巅》,边翻边记,眼神却有些迷茫。他身边的朋友笑他:“书看得再多,你也还是没方向。”他没回应,只是合上书本,轻声说:“可我得先看见优秀的人,才知道自己差在哪里。”这一句话让我想起吴军的观点——阅人无数之后,优秀的人真的有一些相似之处,而这些相似点,才是我们普通人能学的本质。
很多人都在问,成功有没有秘诀?有没有捷径?可事实是,捷径一旦变成大众的路,就不再是捷径。你去过山间小道就会明白,本来一条人迹罕至的羊肠小路,若是全村人都走,很快就会塌陷、泥泞,甚至比大路更难走。所谓成功的方法,绝不是一学就会的法术,而是那些优秀的人身上反复被验证过的习惯和格局。
吴军常提到“格局”这个词。听上去虚,其实很实。格局大的人,不是生来聪慧,而是懂得看见自己的边界。资料显示,2019年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刊登一篇文章,指出人脑带宽大约只有60比特每秒,远低于当时的上网速度。这意味着,人类天生就不适合多任务并行。可很多人偏偏觉得自己无所不能,结果在低水平的忙碌里原地打转。而优秀的人,恰恰清楚自己的有限,他们懂得聚焦,懂得放弃,把心力用在能带来高影响的事情上。
我曾在硅谷见过一个年轻工程师,刚入职谷歌时雄心勃勃,想同时负责三个项目,结果连续几个月熬夜,却都半途而废。导师提醒他:“先盯住一个,把它做到极致。”他半信半疑,还是照做了。半年后,他主导的一个项目上线成功,团队开始真正看见他的价值。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试验:从盲目多线,到聚焦一点。返工的过程虽然痛苦,却让他明白,专注才是速度的另一种形式。
优秀的人还有一个共性,就是他们敢于止损。很多人遇到失败,习惯性硬撑,总觉得咬咬牙就能熬过去。可真正聪明的人知道,该断的时候必须断。那让我想起股市里的一个故事,一位散户因为不舍得割肉,把亏损的股票一路抱到退市,最后血本无归。而另一位老手则说:“止损不是承认失败,而是承认现实。”生活中亦然。你不愿承认一段关系已走到尽头,不愿接受一个项目已无可能,结果往往是小错酿成大错。吴军称之为“斩断厄运链”。优秀的人之所以能走得长远,不是因为他们不摔跤,而是他们摔倒时懂得及时爬起,换条路走。
在节奏感上,优秀的人同样不同。他们并不追求看上去很忙,而是追求“慢三拍”。在谷歌,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小习惯:遇到重要决策,很多高管会说“让我明天再答复”。表面上看是拖延,其实是给自己留时间思考。麻省理工的研究也表明,多数人在紧急状态下做出的决定错误率极高。而优秀的人懂得“快里藏慢”,忙里有静。他们不会因为外界催促,就仓促出手,而是用思考赢得更大的胜算。
朋友曾做过一个实验:每天睡前强迫自己写下当天最重要的一件事,而不是列十几条待办清单。开始一周,她觉得心里发慌,觉得做得太少。可一个月后,她惊讶地发现,那一件件完成的“关键事”,比过去的忙乱累积起来的十几件琐碎事,更能带来成就感。这就是节奏的意义:少而精,慢而准。
还有一个显著的相似点:优秀的人会主动靠近智者。巴菲特选股票的原则是“公司要对投资人好”,吴军借鉴到人身上,就是要选择那些真正能让你进步的人做朋友。在硅谷,很多年轻人刚拿到高薪,就急着去热门公司,结果几年后发现自己被消耗殆尽。而另一些人,宁愿去一个不那么显眼但能学到东西的团队,几年下来成长飞快。优秀的人清楚,短期的诱惑比不上长期的养分。
在一次访谈中,我听一位创业者说:“我年轻时总喜欢和人比收入,比职位。后来才发现,和谁坐在一起喝咖啡,比你做什么更重要。”优秀的人往往带着敬意去观察智者,模仿他们的思维方式,再一点点修正自己的习惯。久而久之,他们在见识与格局上的差距,就像滚雪球一样拉开。
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优秀的人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:他们不会被所谓的新潮蒙蔽,而是寻找“快速变化中的不变”。爱迪生发明过一台自动表决机,结果被国会拒绝,因为在那个场景里,投票慢一点才是公平。那次失败让他明白,技术必须有用,才有市场。从此以后,他再没有做过无意义的发明。优秀的人都懂这个道理:世界再快,也不能忘了本质。对个人而言,所谓本质就是稀缺性。学历越来越高,竞争越来越激烈,可真正稀缺的,是那些经验能不断叠加的人。
吴军提到一个公式:成就等于成功率乘以影响力乘以速度。听上去很学术,其实很实用。普通人常常只盯着数量,觉得做得多就有价值,可优秀的人懂得提升成功率和影响力。就像一颗无籽西瓜,远比几百万粒芝麻更有分量。很多人忙于做芝麻大的事,而优秀的人,宁可只挑一件西瓜般的事,把它做好。
如果你愿意,也可以今天就做个小实验。别急着把待办清单写满十条,挑出最关键的一条,问自己:“这件事若做好,会不会比其他九件加起来更重要?”然后只做这一件。等到晚上复盘时,你会发现,那种踏实感完全不同。这是优秀的人身上的习惯,但也是普通人能立即尝试的路径。
当然,任何实验都不会一帆风顺。你可能试过聚焦,却发现另一边的任务失控,最后不得不返工。可这并不是失败,而是提醒你重新分配精力。优秀的人也常常返工,他们只是在返工中学会筛选,学会取舍。
回看那些阅人无数的经验,你会发现,优秀的人并不是拥有某种神奇的天赋,而是习惯在边界中行动,在节奏中思考,在错误中止损,在关系里择善而交,在变化里守住本质。他们看似不同,其实相似。
朋友评价吴军时说过一句话:“他身上的成功感,不是锋芒毕露,而是心里有数。”这句话或许就是答案。优秀的人相似之处,在于他们心里一直有数——数着自己的边界,数着该坚持和该放下的事,数着身边的人能否带来成长,也数着时间和机会真正该放在哪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