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年前,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38岁三轮车夫,如今怎么样了?
2025-09-23
清晨的街口,空气里还带着夜里的凉意。一个中年男人蹬着三轮车缓缓经过,车后挂着一盏昏黄的灯。车声在空旷的马路上显得格外孤单。那天,他看起来有些疲惫,裤脚上溅着泥点,却还是在等红灯的时候,从口袋里摸出一本旧书,低头翻看。有人笑他傻:拉三轮车还看什么古书?可他抬头时只是淡淡一笑,说了一句:“书在,心就不凉。”这个人,就是十二年前因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而轰动一时的蔡伟。
很多人记得那条新闻:一位38岁的三轮车夫,从下岗工人到摆摊小贩,再到蹬车谋生,竟然摇身一变,成了复旦的博士生。人们用“逆袭”来形容,仿佛这是一个童话。然而十二年过去,当人群散去,喧嚣消退,他的生活又走向了哪里?
要理解他的故事,得从很久之前说起。1972年,他出生在辽宁锦州,一个普通工人家庭。父母没念过什么书,对教育也谈不上焦虑。别人家的孩子被督促补习、练习卷子,他却整日抱着字典翻,像玩游戏一样认字。老师遇到不会的生僻字,有时还要来问他。语文是他唯一能傲人的科目,但理化生数学全都一塌糊涂。高考那年,他毫无悬念地落榜。拿到高中毕业证时,他心里清楚:自己要去的学校,叫“社会”。
胶管厂的小工,是他第一份工作。工资不高,却稳定。只是三年后,厂子倒闭,他也成了下岗工人。没有学历,没有关系,他能走的路屈指可数。于是,他推着三轮车在商场门口摆摊,卖烟、饮料、雪糕。同行都大声吆喝,他却低头看书。妻子张月抱怨过,他只笑笑,说:“我就是为了多点时间看书才摆摊的。”一边讨生活,一边在古籍的世界里沉浸。他一年能看上百本书,读到入神时,冬天的寒风仿佛都挡不住。
艰难的日子里,他遇到了一盏灯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他通过国学网认识了古文字学界的泰斗裘锡圭。1995年,他写信请教,本以为石沉大海,却意外收到了回信。裘老在信里称赞他“刻苦潜修”,字里行间的肯定,让这个摆摊小贩看到了一条向前的路。从那以后,他更加笃定。哪怕在街头蹲守生意,他的心却常常飘进了书海。
生活终究不会因为理想而手下留情。妻子生病,医药费压得他喘不过气。他放下摊位,改行蹬三轮车。一天三十块的收入,比摆摊强,却几乎挤掉了所有读书的空闲。他沉默寡言,汗水流进脖子,脚步越来越沉重。就是在这样的时刻,裘锡圭没有忘记他。2008年,复旦大学参与《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》的编纂,裘老力荐,让他以临时工的身份加入研究团队。一个三轮车夫,突然出现在古文字专家的行列里,画面有些荒诞,却又真实。
那段经历改变了他。别人以为他只是“走运”,可他在那段时间里用多年的积累证明了自己。研究任务完成,他面临去留两难。蹬车还是读书?生计还是梦想?正当他彷徨时,裘锡圭与两位教授联名写下推荐信。2009年,教育部批准,38岁的蔡伟,成为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。
那一年,他一夜成名。媒体追捧,公众热议,“三轮车夫博士”的故事一度被视为传奇。可热闹过去,他依旧要面对现实。偏科严重,高中起点,他的课程学习远比别人吃力。每天坐在自习室,他拿着笔,皱着眉,厚厚的讲义上布满批注。有人见他发呆,以为他走神,其实他在和古文字较劲。六年后,他完成答辩,拿到了博士学位。
博士学位能带来什么?对他而言,并没有想象中的光鲜。他44岁,简历投出二三十份,全都石沉大海。用人单位看学历,也看起点,高中出身在纸面上始终刺眼。半年后,贵州安顺学院向他伸出橄榄枝。他终于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,成为大学老师,教授文字学和书法。
那天,他看起来格外平静。他说:“能把喜欢的事讲给学生听,就很好。”书桌上依旧堆满笔记,书页被翻得起毛。他写论文不多,但每一篇都要解决一个问题。他说:“没什么真知灼见,就不要写。”这份纯粹,正是当年裘锡圭最欣赏的。学术不是赶时髦,而是耐得住寂寞。他早就习惯了孤独。在记者采访时,他笑着说:“学术是一门寂寞的学问。”
有人评价他:像是在风雪夜里蹬车的人,冷得瑟瑟发抖,却仍旧要把书揣在怀里。朋友说他固执,他却觉得这就是热爱。二十几年前,他在手抄《尔雅》的扉页写下八个字:“积微言细,自就鸿文。”这八个字,成了他一生的注脚。
十二年过去,他的生活并没有变得耀眼。他依然普通,依然寡言,依然在笔记里追索古文字的奥秘。但变化是确凿的。他不再是孤独蹲守街头的小贩,而是可以把学问传给学生的老师。他用几十年的坚持,换来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资料显示,新华社曾在报道中提到他时,用“追梦赤子心”来形容。的确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梦想不是天降的奖赏,而是日日夜夜积累的结果。偏科的失败,下岗的无奈,生计的艰辛,他都经历过。理想和现实的拉扯,他也痛苦过。但他始终没有丢掉书。热爱和坚持,是他能走到今天的唯一答案。
遗憾的是,他没能赶上更好的时代红利。若他年轻二十岁,或许会有更多选择。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故事成为一盏灯。它提醒我们:即使身处尘埃,也能仰望星空。正如古话所说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”一点一滴的坚持,终会汇聚成不可动摇的力量。
蔡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。未来他会继续在教室里讲解古文字,也许默默无闻,也许偶尔被提起。但在那些静静听课的学生心里,他已经留下了比学历更珍贵的东西——一种面对孤独仍不放弃的勇气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