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那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,揭穿了26岁罗翔的怯懦
2025-09-23

那天的风刮得极冷,北京街头的人们缩着脖子匆匆而行。双安商场外,一个年轻的博士生正裹紧了大衣,他叫罗翔,才二十六岁。就在这时,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跌跌撞撞地走到他面前,满脸的疲惫和焦急。她一路从西站走来,只为了找到一家法律援助中心。问路的人很多,可多数人只是摇头摆手,谁也不愿意停下脚步。

罗翔上前帮忙,查到了地址。老太太从内裤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小纸片,手指颤抖着记下来。那一刻,罗翔心里一阵刺痛,于是提议打辆车送她过去。没想到,老太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。寒风中,这一幕让他心酸到差点落泪,他连忙把人扶起,拉上出租车。

车子发动,沉默弥漫。他几次想问老太太到底是什么案子,却又怕惹麻烦,话到嘴边,又咽了回去。老太太看出了他的犹豫,到站后轻声说:“你不用陪我上去了,别影响你的前途。”罗翔下车离开,步子有些急促,不知是松了一口气,还是心底更沉重。

多年以后,他已经成了知名教授,视频里的他,西装革履,言辞幽默锋利,粉丝千万。但那一幕,却始终像一根刺扎在心里。他说:“我是在用虚伪的道德优越感掩饰内心。”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那一瞬间,他选择了退缩。不是没有能力,而是惧怕牵连。可越是走到今天的高位,他越难以原谅当年的怯懦。

这种挣扎并不只属于罗翔。知乎上有人分享过类似经历:去见大客户的路上遇到一位焦急的老人,请求带路。可是带路意味着迟到,失去公司重要的机会。结果他转过头,说自己不认路。多年后,他依旧忘不了那双失落的眼神。

这就是所谓的功利性道德困境。你明知道帮人是对的,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,选择就变得残酷。就像经典的电车难题:五个人和一个人,按不按按钮?多数人说会按,因为数字更合理。可如果那一个人换成你自己呢?答案就变得模糊。

罗翔的那一瞬间,正是许多人内心的投射。我们渴望理想,但现实里的无奈,一次次把人逼退。理想是要兼济天下,现实却常常只能竭力独善其身。

而真正触动人的地方,不只是他退缩过,而是他敢于自省。他承认:“那时的我狂妄自大,喜欢空谈法律,喜欢把别人辩得哑口无言,却从没帮到具体的人。”那位老太太,让他第一次明白,法律不是书里的逻辑,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。公平和正义,必须在每一个案例里得到回应。

人最稀缺的美德是什么?他在《十三邀》里回答:“勇敢。”许多人以为自己足够勇敢,直到现实把真相揭开。二十六岁的他,是怯懦的;今日的他,是勇敢的,因为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怯懦。这种承认,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

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。《沉默的真相》里的江阳,用七年的时间查案,最后以死换来真相浮出水面。人们为什么一次次为这个角色哭泣?因为公平和正义是人类最深的渴望,哪怕代价沉重,我们依旧渴求它。

现实里,我们或许没有江阳的壮烈,但依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勇敢。比如,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,哪怕没有能力彻底解决问题,也可以给他一杯热水、一句指路的提醒。微小的勇敢,也是勇敢。

有人说,小时候愿望是兼济天下,长大后才知道,哪怕独善其身,也要拼尽全力。的确,人生常态就是有理想,更有无奈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原谅自己的退缩,而是要不断提醒自己:当你想转身离开时,能不能停一停,再多走半步?

罗翔的故事打动人,因为它不是完美的英雄叙事,而是赤裸裸的成长轨迹。他从自卑、自责,到勇于剖开自己,再到教导学生:“法律人不能只谈技术,必须有感情。”这种转变,比任何光环都更珍贵。

在课堂上,他常说:“法律只是人类最低的道德要求,一个人标榜遵纪守法,他也可能是坏人。”这种话刺耳,却真实。因为勇气和自省,才是撑起人性的核心。

如果要给这件事一个注脚,那便是:人类画不出绝对完美的圆,但我们依旧要尝试。即便终点无法抵达,路上留下的努力,依旧能点亮别人的黑夜。

愿我们每个人,都能在下一次犹豫时,提醒自己勇敢一点,不必是轰轰烈烈的牺牲,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,伸出手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