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人年赚100万,需要哪几个阶段?
2025-09-23
凌晨的街道冷清,一个年轻人背着电脑包,坐在便利店外的长椅上,手里攥着一张记满数字的纸。他刚算完账,心里一沉:距离年赚一百万,还差着十几倍。他盯着便利店灯箱上的广告发呆,忽然笑了一下,自言自语:“普通人,真能赚到吗?”
这个问题,你我都想过。答案表面上五花八门,有人靠运气,有人靠时机,有人靠抓住一次风口。但剥开这些外衣,剩下的核心规律,其实清晰得很:任何普通人,想要年赚百万,都要经历几个不可省略的阶段。
一个程序员朋友明白说过,他每天九点半睡觉,五点起床写作,坚持到今天已经日更超过千天。他不是天赋异禀,只是做了别人没做的事:把时间拉长,把积累放大。刚开始的时候,他写的文章没人看,稿费为零;半年后,稿费一个月能抵掉房租;两年后,年入百万。表面上是突然爆发,实际上是长期复利的结果。
复利是第一个关键。很多人困在“线性增长”的思维里:上班一个月一万,十二个月十二万,努力几年也撑不到百万。可当一个人把时间投入到能产生复利的技能里,比如写作、编程、营销、投资,他的增长曲线就会改变。资料显示,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·赫克曼研究过技能积累的复利效应:早期投入的学习,会在未来多年持续叠加收益。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看似慢,其实能跑出远远超过工资的结果。
但复利不是万能,它最多能让你到几十万。要跨过百万,就要进入另一个阶段——把一份时间卖给更多人。
一个老师的故事可以说明。她本来在小学教书,一个月六千。后来录制了网课,一节视频被上万学生购买,收入是工资的几十倍。她做的事和原来一样,讲课,但模式不同:从“一份时间换一份价值”,变成了“一份时间换无数份价值”。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升级。
然而,跨到这一阶段,并不只是勤奋,而是复杂系统的挑战。你要懂用户需求,要会营销,要能获取流量,还要能把知识拆解成别人能吸收的形式。很多人在这里摔倒,因为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,而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。
我自己也经历过一次失败。几年前,我尝试做一个线上写作班,想着复制明白的路径。但我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:用户到底想要什么。我做的课程内容偏理论,报名人数寥寥。那时我才反应过来,原来不是会写就能教写,更不是努力就能赚钱。后来我返工,做了几轮小规模实验,改成实操性强的训练营,边走边调整,效果才慢慢显现。这让我彻底明白:试错和返工,是普通人必须缴的学费。
心理学家卡尼曼说过一句话:人类低估了复杂系统的难度,却高估了自己的掌控力。你会发现,很多人能力不差,上班很稳,但一到副业,为什么就做不好?因为他们没意识到,副业需要的是另一套逻辑。
这时候,责任的场景就出现了。你要么为老板的目标负责,要么为用户的需求负责。真正撑得起百万的人,都是敢于对结果背书的人。明白曾说,他给自己的承诺就是:日更一千天。如果中断,就对外公开道歉。他把责任摆在台面上,这种背书逼着他坚持。普通人要想突破天花板,也需要类似的承诺。
当然,说这些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这里有两个小动作,你可以今天就试。一个是写“复利日志”:每天写下你为长期积累做的一件小事,比如学习一小时英语,或者写一篇短文。时间久了,你会看到复利的曲线。另一个是做“小实验”:尝试用自己的一份技能做一个能重复售卖的产品,不管是电子书、音频还是课程。哪怕只有十个人买,也算完成了模式的试水。
再补充一点外部证据。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的数据,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83元,折合年薪大约三万六。百万意味着比平均水平高出近三十倍。这个差距说明了什么?说明如果你走的是普通打工的路径,几乎没有概率;但如果你能切换曲线,概率就大幅增加。
换句话说,百万不是少数人的特权,而是少数人愿意切换赛道。
可是,真到关键时刻,大多数人却退缩了。因为切换意味着不确定,意味着要冒风险,要接受可能失败。而人的本能,是追求确定性。于是,我们宁愿选择稳定的一万,也害怕去尝试可能带来十万的方法。
这也是为什么“普通人如何年赚百万”听上去像鸡汤。可它不是幻想,而是统计学。成功个案背后有路径,只是这个路径要求耐心、试错和长期积累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个细节。巴菲特曾被问,复利的秘诀是什么,他说:“不要打断它。”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。普通人能不能赚到百万,不在于有没有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,而在于有没有一次次积累不被打断。
朋友评价明白时说:“他没什么天赋,但他比别人多撑了一点。”这句评价很普通,却把真相讲透了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