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这一类人,不适合做领导
2025-09-23

深夜的办公室,灯光只剩下一盏。一个年轻的中层管理者正盯着电脑发呆,桌上的文件堆得像小山。他刚刚挨了老板一通批评,理由是“决策拖沓,团队士气低落”。可转过头,下属们也在抱怨他“不敢拍板,总是犹犹豫豫”。夹在上下之间,他感觉自己快被撕碎了。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一句话: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领导。

人们总是憧憬领导的位置,以为坐上去就意味着光鲜和掌控。可真到那个位置,才发现领导并不是职位,而是一种承受力。那些无法承受的人,即便能力不差,坐在领导椅子上,往往也是灾难。

曾经在阿里,有个著名的“苦瓜会”。高管们轮流说出自己最大的委屈,然后被颁一个“苦瓜奖”。听上去像玩笑,可其实是自我消化的方式。因为在那个高度,委屈几乎是常态。一个真正的领导,必须忍得住孤独和误解。那些遇到委屈就急于辩解,或者一遇到反对意见就大发脾气的人,往往没走多远就掉了队。

资料显示,克林顿在达沃斯说过,如果有30%的人同意他的决定,他就已经很满足了。因为站在决策层,你看到的东西越多,被理解的机会就越少。如果连这种落差都接受不了,只会陷入怨怼和防御,那就注定不适合当领导。

很多人之所以会走样,是因为位置改变了心态。最典型的就是所谓“媳妇熬成婆”。当年受了多少委屈,一旦升上去,就要在别人身上补回来。于是,他们很容易出现“官味”,仿佛身份成了筹码。可真正合格的领导,懂得反思——你今天对别人施加的压迫,明天也可能成为压在自己身上的负担。

我认识一位经理,她刚升职时兴奋得睡不着。可没多久,就因为一点小权力膨胀,对团队指手画脚。她说:“我是领导,你们听我的就行。”结果三个月不到,核心成员集体离职。她痛定思痛,返工修正。她把那句“我是领导”换成了“我们一起来想办法”,慢慢地,才重新赢回团队的信任。这就是试错的代价,也提醒我们:权威不是靠职位堆出来的,而是靠行为赢来的。

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做领导,还有一个重要维度,就是看他能不能真正用人。有人喜欢用最听话的人,觉得安全。可这样的结果,是整个团队陷入平庸。历史上最成功的企业家,无一不是敢于找比自己强的人。马云就曾说过:“我的任务不是比下属更聪明,而是找到比我聪明的人。”相反,那些只会用比自己弱的人,团队再大,也迟早走向衰落。

在与一位创业者的对话中,他说:“我最怕的领导,是那种‘好好先生’,嘴上从不批评,但关键问题永远不敢碰。”表面看似和气,实际上是在放任问题恶化。真正的领导,敢于做“表面上的坏人”。有时开掉一个人,对他个人可能是痛苦,但对组织来说却是必须。回避冲突,看似善良,长远却是对所有人更大的伤害。这就是“大善乃大恶”的警醒。

心理学家巴里·施瓦茨在《选择的悖论》中写道:“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而是有勇气为必要的选择承担后果。”放在领导身上,最核心的就是决断。那些一遇到复杂局面就迟疑不决的人,往往让团队陷入无休止的拉扯。一个团队需要的是方向感,而不是纠结。

当然,领导并不是只有铁血。最打动人心的力量,往往是以身作则。阿里有个故事流传很广:俞朝翎带着上千销售出差,自己也和大家一起挤快捷酒店。他说:“就睡一晚,没关系。”可是这一省,就是为公司节约了数百万。员工记住的,不是酒店的床,而是领导的选择。很多年后,那位下属还感慨:“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俞头,因为他用行动告诉我,什么叫真正的领导。”

这也是值得今天很多领导反思的地方。你可以布置无数KPI,可以强调无数制度,但下属真正能记一辈子的,往往是你亲手做过的那些选择。你是否守信,是否守住底线,是否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,这些,比任何语言更有力量。

在现实中,很多人并不是没有能力,而是没有胸怀。胸怀是什么?是能在寂寞时独自消化,是能在被误解时不急于辩解,是能在面对不同声音时保持开放。就像古人说的“上善若水”,有自己的原则,但也能容纳万物。

或许有人会说,这样的要求太高。可事实是,领导的位置本就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。有人更适合做优秀的执行者,有人更适合做专业的专家,不必人人都追逐那个位子。因为当你坐上去时,迎接你的不是风光,而是责任。

一位朋友在酒桌上感慨:“我做了几年领导,最大的感受就是,有些人天生适合被带领,不适合带别人。”这句话说得直白,却很真切。领导不是奖赏,而是承担。

或许我们都该记住,领导不是人人适合的位置。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眼光,没有足够的胸怀,没有面对冲突的勇气,没有培养他人的格局,没有以身作则的行动力,那他最好不要坐在那个椅子上。因为一旦坐上去,伤害的不只是自己,还有整个团队。

真正的领导,是在孤独中不失温度,在压力中不失决断,在委屈中不失胸怀,在行动中不失底线。能做到这些的人,才配得上“领导”这个称呼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