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失眠,是因为你从不肯放过自己
2025-09-23

凌晨三点,窗外没有一丝风,城市像被人按下了静音键。一个男人翻了个身,床单被他揉得皱巴巴。他盯着天花板,心里冒出一句话:为什么连睡觉这么简单的事,我都做不好?这不是他第一次这样想了。过去几个月,他几乎每晚都要跟失眠搏斗。朋友劝他别想太多,他偏偏越想越多。医生开了安眠药,他吃了几次,早上起来整个人昏沉,像被抽走了魂。他恼火地扔掉药瓶,对自己说:不能靠它。但他心里明白,问题从来不在药,而在他自己。

失眠的本质,不是身体出了毛病,而是你从不肯放过自己。北京大学睡眠医学专家孙伟在《失眠疗愈》中说过,失眠者往往有强烈的控制欲,完美主义倾向显著。他们要求自己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,甚至连睡觉也要靠意志力来掌控。可偏偏,睡眠是最不能被掌控的东西。越想控制,越是失败。

有个姑娘在心理咨询中被要求画一棵树。她画下的是砸中牛顿的苹果树。咨询师问她,为什么要给一棵树那么高的使命感?她愣住了,眼睛里浮起泪花。原来,她对自己的人生也一直是这样要求的。必须有意义,必须完美,必须做出不一样的事。结果就是,一旦她睡不着,她便在心里指责自己:“连睡觉都做不好,你算什么?”这种内在的攻击,才是让她彻夜清醒的真正原因。

资料显示,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超过三分之一,其中女性略高于男性,都市白领人群更突出。世界卫生组织也提醒,全球每七个人里就有一个长期受失眠困扰。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,藏着无数跟那个男人、那个姑娘一样的普通人。他们看似强大,实际内心早已被自我苛责撕扯得支离破碎。

在与一位朋友的对话中,她说:“我越想睡着,就越紧张。每当翻身,我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声音——你怎么还没睡着?你明天还有那么多事要做。”那一瞬间,她的心跳得更快,手脚冰凉,眼泪都憋在眼眶里。她以为自己问题很特殊,但心理咨询师告诉她,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:失眠→自责→焦虑→更失眠。表面上是身体没睡好,实际上是心里从不容许自己出错。

我也曾掉进过这个循环。那段时间,我为了赶稿子,给自己设定了硬性的任务:每天必须在十二点前入睡,不然第二天状态一定会崩。结果呢?越是盯着钟表,越是清醒。凌晨两点,我爬起来对着电脑再写,眼睛发酸,心里只有一句话:“你太没用了。”后来,我彻底崩溃,去找咨询师。她让我做一个小实验:在失眠的时候,不要逼自己睡,而是坐在床边写下此刻脑子里的所有念头。等写到第五条的时候,我突然笑了,因为前几条几乎全是“你太差劲了”“你明天完蛋了”。那一刻我才看清,原来失眠是我自己在惩罚自己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很多原生家庭里,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完美。犯错要挨骂,稍微落后就要被打击。父母把自己的自恋投射到孩子身上,孩子长大后自然延续这种模式。明明只是没睡好一晚,却会被自己上纲上线成不可饶恕的罪过。这样的代际循环,让很多成年人即便脱离了家庭,依旧在重复父母当年的声音:“你怎么这么没用?”

你可以今天就试一个小动作。当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时候,先不要问“我为什么还没睡着”,而是换个问题:“我能不能允许自己今晚睡不好?”把这句话写在纸上,放在枕边。第二天早上再回头看,你会发现,允许自己不好,比强迫自己变好,更容易让身体松弛。

还有一个小实验,当你感觉焦虑时,不要急着对抗它,而是用笔写下:“此刻我很焦虑,但我接纳它。”哪怕写十遍,也是一种松动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人开始对情绪采取接纳而不是压制的态度时,焦虑强度会显著下降。这不是玄学,而是大脑的认知重构。

当然,尝试并不总是立刻有效。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,还是整晚没睡。第二天精神恍惚,差点在会议上打瞌睡。我一度怀疑:这方法是不是没用?可第三次、第四次,我开始发现,虽然还会失眠,但心里的自责减轻了。我不再说“你怎么这么没用”,而是改成了“没睡好也没关系”。那种转变,像是一扇窗子微微打开,空气能流通进来。

失眠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习惯性地对自己动刀。美国睡眠基金会的报告显示,长期失眠者抑郁风险是普通人的两倍以上,而这背后大多和自我攻击有关。换句话说,不是睡不着害了你,而是你不肯放过自己。

我曾问过那位凌晨三点盯着天花板的男人:“如果你的朋友失眠了,你会怎么安慰他?”他想了想,说:“我会告诉他,别紧张,没睡好也没关系。”我又问:“那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对自己说?”他沉默了,眼眶泛红。

所谓爱自己,并不是泡个温泉、买个包那么肤浅,而是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,还能对自己说一句:“没关系。”真正的爱自己,是接纳那个连睡觉都做不好的自己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学会这一点。

朋友评价那个姑娘时说:“她终于明白了,不是非要做牛顿的那棵苹果树,她只是普通的一棵树,也能安然生长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