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核心竞争力,超过一半都来自不紧急的事
2025-09-23
深夜的图书馆里,灯光昏黄,一个年轻人趴在桌上,翻着一本厚厚的哲学书。旁边的人忍不住低声问:“你学这个能做什么?”他抬头笑了笑,没有回答。多年以后,他在一次创业分享会上说:“那一段时间,看似没用的阅读,成了我后来所有思考的根基。”表面上,这是一个关于兴趣的故事,实际上,它揭开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——人的核心竞争力,有一半以上,都来自那些看似不紧急的事。
日常生活中,我们总被紧急的事务牵着走。邮件要立刻回复,工作要马上提交,孩子的作业要立即检查。紧急的事,像火苗一样,不处理就会烧起来。而不紧急的事,比如慢慢读一本书,练一项爱好,或是跟朋友长谈一夜,它们静静待在那里,没有人逼迫你,但恰恰决定了一个人的厚度和广度。资料显示,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·柯维在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里,把人类事务划分为重要紧急和重要不紧急两类,他特别强调:长期坚持重要但不紧急的事,才是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。
蔡康永在博客里写过一段话,说自己很庆幸父母从未问过他“这有什么用”。因为他们自己也爱读闲书、赏闲景、养闲花。于是,孩子自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了享受无用之事,最后成了全亚洲知名的主持人。他说:“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,往往才是我们人生的珍宝。”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表面无用,实则根深。
一个人童年读过的书,或许大半忘了,但它们变成了思维的肌肉。高晓松曾回忆,家里走廊摆满书柜,他常常随手拿起一本书读一下午。二十岁时,他写出校园民谣,三十岁后转型综艺,四十岁又做电影,后来更成了公共知识分子。他感叹:“我万万没想到,小时候读过的闲书,会变成我今日的饭碗。”知乎上有人问:读书忘了还有意义吗?有个回答令人动容:“小时候吃过的饭大部分也忘了,但它们长成了我的骨肉。”这就是不紧急的力量。
身体的故事同样说明了这一点。村上春树立志做小说家后,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跑十公里的习惯,持续三十六年。他说:“如果想做长期的工作,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。”写小说看似靠才华,实际上拼到最后,还是体力和耐力。他没有遭遇绝大多数作家的低潮和停滞,就是因为不紧急的跑步支撑了紧急的写作。时间是最无情的考官,它会慢慢剥掉那些依赖短期爆发的人,只留下懂得长期积累的人。
乔布斯的经历也是经典。年轻时他痴迷书法,这在别人眼里毫无用处。但十年后,当他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,书法课里的训练让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实现字体排版的电脑。苹果之所以优雅,正是因为乔布斯把那份“无用”的痴迷带入了设计。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说:“人生就是这样,你无法预知前方,但要相信某些点会在未来串联起来。”不紧急的点滴,终会在某一天拼成全景。
有人会问,努力工作不是更重要吗?工作当然重要,但一个人能走多远,还要看他与谁同行。巴菲特与芒格的故事就是例证。早年巴菲特只会低头捡“烟屁股”,靠小投机赚钱,直到遇见芒格,才真正学会价值投资。芒格告诉他:“为一家伟大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,胜过为一家平庸公司支付便宜的价格。”这一理念让巴菲特走上了复利奇迹之路。换句话说,结识智者,看似不紧急,却决定了人生的高度。
除了知识、身体和人脉,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维度,那就是审美。乔布斯的房间里,只有一盏灯、一把椅子和一张床。他痴迷极简,把这种审美带入产品设计,砍掉了九成无特色的项目,专注iMac、iPod、iPhone和iPad。极简的理念,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。乔布斯的审美影响了全球的消费习惯,也让苹果成为世界标杆。美学家蒋勋说:“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,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。”审美,看似奢侈,却是终极竞争力。
这些故事告诉我们,人的核心竞争力,的确超过一半来自不紧急的事情。读经典的闲书,锻炼健康的身体,交智慧的朋友,培养纯粹的爱好,提升审美的品位,它们不会立刻给你回报,但会在未来的某一刻,成为你无可替代的护城河。梁文道在《悦己》里写道:“读一些无用的书,做一些无用的事,花一些无用的时间,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,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。”这句话道尽了不紧急之事的真正价值。
也许你今天拿起一本不相干的书,也许你去参加一个无人强迫的课程,也许你只是安静地散一次步,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,变成你生命里意想不到的支点。生活的残酷在于,它从不为一时的焦急买单,却总会奖励那些耐心做不紧急之事的人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