聪明人做不成大事?不是能力问题,是态度问题
2025-09-23
雨后的街头,空气里还带着湿漉漉的味道。我在一家小咖啡馆里,听到两个年轻人聊天。一个满脸兴奋,说自己有无数点子,只等找到机会就能一飞冲天;另一个摇摇头,轻声说:“聪明人点子多,但真干起来,不一定能成。”这句话让我愣了一下。的确,这个时代最不缺聪明人,但为什么真正能做成大事的人,总是少数?
五源资本的刘芹提过一个观点:聪明人做不成大事,不是能力不够,而是态度有问题。他每天和创业者打交道,看过无数案例。他说,聪明人常常沉迷于分析和证明自己,却不敢在关键时刻做决断。更麻烦的是,他们容易把成功归功于能力,而忽略了环境和时机的作用。就像朱元璋能成为皇帝,不完全是因为他比别人优秀,而是他在那个乱世中抓住了机会。聪明人若看不清这一点,往往会高估自己,低估变量。
我见过一个朋友,思维敏捷,学东西极快,常常在讨论会上压倒所有人。但等到真要启动一个项目时,他反复权衡,不敢下手。半年过去,机会已经转手,别人先做了。有人劝他试试,他笑笑说:“我只是谨慎。”可事实是,聪明的谨慎,最后成了拖延。刘芹称之为“没有决断力”。在创业和管理里,这比能力不足更可怕。因为市场不会等你思考,团队也不会无限等待。
再看那些真正能走出来的人,他们往往未必是房间里最聪明的,却敢于承担。他们知道,战略的方向可能对,也可能错,但必须有人拍板。雷军说过一句话:创业不是人干的。这句话并非调侃,而是提醒创始人必须有勇气不断决策,即便失败也要扛。失败可以复盘,犹豫却会错过整个窗口。
态度的问题,还体现在对人的认知上。聪明人往往喜欢独自证明自己,于是团队在他们眼里只是配合者,而不是共同承担的伙伴。可真正的领导力,除了“断物”,更在于“识人”。刘芹说,创业者要同时是“传教士”和“杀手”。传教士能输出价值观,让团队相信未来;杀手则能以身作则,去补团队的短板。两者缺一不可。
我想起一个场景。有家公司在融资前,创始人带着团队开会。他站在白板前,说:“这次我们必须证明自己能撑过寒冬。”他的声音不大,却很坚定。会后,一个员工对我说:“不是我们不怕死,而是他让我们觉得死也值。”这就是传教士的力量。可另一面,这个创始人也是第一个冲到客户现场的人,他亲自跟进订单,常常熬到凌晨写报告。这就是杀手的姿态。聪明人如果只是纸上谈兵,再多的点子也难落地。
那么,聪明人能不能改变?能。但前提是要有态度上的转弯。我自己做过一个小实验:当面对复杂选择时,我给自己设定24小时的“决断窗口”,超过这个时间,就必须选择一条路。刚开始时,我很难做到,总觉得信息不够、风险太大。但几次之后,我发现,真正困住我的不是缺乏信息,而是害怕出错。逼自己做决断,哪怕错了,也比无限拖延要强得多。
还有一个方法是“反转思考”。刘芹说过,聪明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,常常把战略问题执行化,或把执行问题战略化。比如,公司战略模糊,却归因于团队不行;或者团队执行力差,却推到战略错误上。这样一来,问题被模糊,反而没有解决。我试过在会议上反问:“如果这个问题只能用一个最直接的原因解释,会是什么?”这句话像一把刀,能剥去聪明的大脑制造的迷雾,让大家直面问题本身。
当然,改变态度不意味着否定聪明。聪明是工具,态度是方向。两者结合,才能真正释放价值。刘芹还提醒过,最好的管理,其实是没有管理。小公司要做减法,不必装出大公司的样子。找最少的人,找能力最强的人,找能自驱动的人。聪明人容易掉进“加法陷阱”,觉得多做一些、多想一些才安全。但真正的高手懂得删繁就简,留下核心。
这让我想起刘备。表面上看,他没有关羽张飞勇猛,没有诸葛亮智慧,可他最大的能力,是把比自己强的人聚到身边,并且真心依赖他们。聪明人常常不服气,觉得“我也能行”。可聪明若变成了傲慢,终究会拖垮团队。态度决定你是孤勇者,还是能让三军跟随的领袖。
如果你也觉得自己聪明,却常常困在原地,不妨今天试试两个动作。第一,遇到抉择时给自己设一个截止时间,不要无限拖延。第二,学着在团队里多一次信任,把一件事完全交给别人,不要事事亲手抓。这两个动作不大,却能改变你和世界的互动方式。
聪明人做不成大事,不是因为缺少方法,而是因为在关键时刻,选择了犹豫、选择了独占、选择了面子。真正的大事,需要的是另一种态度:敢决断,敢信任,敢承担。
正如刘芹所说,一个创业者每天都在修炼自己。聪明可能是天生的,但态度一定是选择的。能成大事的人,从来不是最会算计的,而是最能客观、最能放下的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