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大师德鲁克:关于人生,我有一些经验分享给你
2025-09-23
那个秋夜,我坐在客厅里整理父亲的遗物,翻到了一本破旧的笔记本。扉页上用钢笔写着:"德鲁克的七条人生经验,1987年12月记于上海。"字迹工整,却透着岁月的痕迹。
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,但他有个习惯,喜欢摘录那些触动他的文字。这本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管理思想和人生感悟,其中最多的就是关于德鲁克的内容。我好奇地翻阅着,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深夜台灯下认真思考的样子。
德鲁克这个名字,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。熟悉是因为父亲经常提起,陌生是因为我从未深入了解过这位被称为"现代管理学之父"的人到底说了什么。但那个夜晚,当我读完父亲摘录的那七条人生经验时,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奥地利人的智慧能够跨越时空,影响着像我父亲这样普通却认真生活着的人。
第一条经验关于目标和愿景。德鲁克18岁时在汉堡听了威尔第的歌剧《法斯塔夫》,震惊于这部充满活力的作品竟出自80岁老人之手。当他读到威尔第说"身为音乐家,我一辈子都在追求完美,可完美总是躲着我。所以,我有责任一次次地尝试下去"时,年轻的德鲁克就把这句话当作了自己的指北星。
这让我想起了父亲。他在工厂里干了一辈子技术工作,从普通技术员做到了总工程师。每次遇到技术难题,他总是说:"做就要做到最好,哪怕没人看得见。"现在我才明白,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,原来有着如此深远的思想源头。
父亲在笔记本里用红笔画了重点:"不管我这辈子会干什么工作,威尔第的话都将是我的指北星。"旁边还写了一行小字:"年轻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要紧,重要的是要有追求完美的心。"这大概就是父亲一生的写照。
第二条经验讲的是"神看得见它们"的故事。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为帕台农神庙制作雕像,会计拒绝为雕像背面付费,因为"没人看得到它们的后背"。菲迪亚斯回答:"你错了,天上的神祇看得到。"
德鲁克说,这个故事教会了他什么是真正的"完美":人必须力争完美,哪怕只有"神祇"看得到。我想起父亲经常加班到深夜,反复检查图纸上的每一个数据。同事们都说他太较真,但父亲总是笑笑:"工程无小事,差一毫米可能就是大问题。"
那时我不理解父亲的执拗,甚至觉得他有点迂腐。直到多年后我自己工作了,才体会到什么叫职业操守。那些看似没人注意的细节,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工作的品质和人生的高度。神祇也许不存在,但良心和标准永远在那里看着你。
第三条经验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养成。德鲁克在报社工作时,下午两点一刻下班后,他强迫自己学习各种学科,每隔三四年挑选一门新科目深入研究。60多年来,他一直保持这个习惯,不断拓展知识边界。
这一点父亲做得比德鲁克更彻底。他不仅学习工程技术,还自学了经济学、管理学,甚至心理学。我记得他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,从《机械设计手册》到《人性的弱点》,从《经济学原理》到《论语》,简直是一个小型图书馆。
有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学这么多东西,他说:"知识就像建房子的砖头,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哪一块。多学一点,思路就宽一点。"现在看来,父亲的这种学习方式,正是对德鲁克思想的最好实践。
第四条经验讲定期回顾与计划。德鲁克在报社时,主编每半年都会组织回顾会议,讨论过去半年的工作得失,规划未来半年的重点。这个习惯让德鲁克受益终生,他后来每年夏天都会用两周时间回顾反思。
父亲也有类似的习惯,他每年年底都会写一份工作总结,不是给领导看的那种,而是给自己看的。总结里会详细分析这一年做对了什么,做错了什么,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。我曾经偷看过几份,发现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异常严格,连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失误都会认真反思。
这种定期回顾的习惯,让父亲在工作中很少犯同样的错误,也让他能够持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。我想,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绩的原因。
第五条经验关于履新后要做新的事情。德鲁克在伦敦银行工作时,一位70岁的老先生直言不讳地告诉他:"要在新岗位上发挥出效力,你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?"这句话让德鲁克意识到,在新岗位上继续做旧岗位的事情是最大的错误。
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实验。我决定拿父亲当年的经历来验证这条经验。父亲1985年从技术员升任工程师,1992年又升任总工程师。我仔细研究了他在每个岗位转换期的表现,发现他确实每次都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。
从技术员到工程师时,父亲不再只关注具体的技术问题,而是开始学习项目管理和团队协调。从工程师到总工程师时,他又把重点转向了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。这种主动的角色转换,让他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快速胜任。
有一次我问父亲这种转换是否困难,他说:"困难是肯定的,但不转换就是死路一条。岗位变了,思维也要变。"现在看来,父亲的这种适应能力,正是对德鲁克这条经验的完美诠释。
第六条经验讲把事先预料的结果写下来。德鲁克研究16世纪的耶稣会和加尔文教会发现,这两个组织的成功都源于同一种方法:做重要决策前写下预期结果,9个月后对比实际结果,从中发现自己的强项和弱点。
这个方法看似简单,但坚持下来并不容易。我决定尝试一下,选择了一个工作中的具体项目进行验证。项目开始前,我详细写下了对结果的预期,包括时间节点、质量标准、可能的风险点等。三个月后项目结束,我对比预期和实际结果,发现了很多平时注意不到的问题。
比如,我发现自己在时间估算上总是过于乐观,在风险预判上又过于悲观。这种自我认知的提升,让我在后续的工作中能够更准确地制定计划。父亲的笔记里也有类似的记录,他经常会预测某个技术方案的效果,然后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。
这种做法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预测准确性,更在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,从而不断修正思维模式。
第七条经验最为深刻,关于"要想清楚你想要留下什么"。德鲁克讲了一个故事:他父亲带他去拜访经济学家熊彼特,熊彼特说年轻时希望被人记住是"欧洲漂亮姑娘们最棒的情人,欧洲最了不起的骑士,有可能还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",但到了66岁,他的答案变成了"为别人的生活带去不同"。
这个转变让我深思。什么是真正值得被铭记的?是个人的成就和荣誉,还是对他人的影响和帮助?德鲁克从中学到了三点:人必须自问最希望被人记住的是什么;人应当随着年纪增长有所改变;为别人的生活带去不同是值得被铭记的事情。
我想起父亲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:"做人要有用,做事要有意义。"他这一生培养了很多年轻工程师,解决了无数技术难题,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,但确实为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带去了积极的改变。也许这就是他理解的人生价值。
现在想来,父亲摘录这七条经验,不是为了成为管理大师,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。德鲁克的智慧之所以穿越时空,不是因为他提出了多么深奥的理论,而是因为他揭示了一些朴素的人生真理: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,持续学习但不盲目学习,定期反思但不沉湎过去,主动适应但不随波逐流,了解自己但不固步自封,关注他人但不迷失自我。
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不容易。它们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修正,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。父亲用他的一生实践了这些原则,虽然没有成为什么大人物,但他活得充实、有意义,这大概就足够了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