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错,这就是偶像的力量!
2025-09-23
夜里十一点,我躺在沙发上刷视频,突然跳出一个短片。独臂少年张家城,在篮球场上运球、突破、投篮,动作行云流水,眼神坚定得像火。他才十四岁,那一刻我却感觉被震了一下。手机屏幕明明很小,可我仿佛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被点亮。有人天生缺失了一部分身体,却用另一部分点燃了所有人被压抑的心气。那一刻,我明白了什么叫偶像。
很多人以为偶像是追星,是挂在墙上的海报,是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歌曲。但真正的偶像,不止是娱乐。他是一面镜子,让你看到你想成为的样子;是一针精神氮泵,在你快要放弃时推你一把;是一道光,照见你以为走不下去的黑暗。
我自己就是这样被改变过的。三十一岁之前,我的体重像充气的气球,肚子一圈圈叠起来,健身房的卡买了几次,都在三天热度之后吃灰。直到有一天,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——我要练出腹肌。我从没成功过,但这次,我在训练时把施瓦辛格的视频开到最大音量,边做俯卧撑边看他在舞台上展示肌肉。每当撑不住时,我就盯着他。那不是简单的模仿,而是心里生出的信念:如果他能做到,我也能试试。结果,我只用了十八天,就刷出了腹肌。
我后来才知道,这就是“精神氮泵”。健身的人说氮泵是一种补剂,能让肌肉在瓶颈期继续增长。可精神上的氮泵,比任何补剂都更强大。你在某个领域的偶像,就是你的精神氮泵。你把他放在眼前,他替你抵抗了“想放弃”的那部分自我。
这并非个例。在无数孩子和大人身上,我都看见了同样的力量。十四岁的陈宣,因为比约·博格坚持“再试一次”的精神,而在冰舞赛场上不轻言放弃;九岁的黎子琳,站在联合国的讲台前,想起偶像莱因霍尔德攀登珠峰时的微笑,于是给自己一个微笑,平静地用英语演讲;十一岁的金遥瀚,把铁人三项、游泳、高尔夫和小提琴都玩转,只因心里有一份持续的激励。偶像不是奢侈品,而是成长必需品。
成长的路上,有人以为偶像只属于少年。可事实上,不管是十岁,还是三十岁,四十岁,偶像都能让人继续燃烧。罗永浩欠债六个亿,却在直播间鞠躬喊出品牌名时,把“坚持”活成了另一种榜样。他的偶像是史玉柱,他说“史玉柱能做到的,我也能做到”。一个近五十岁的人,依然靠偶像的力量走下去,这本身就是偶像的意义。
我记得小时候,在山东农村,黑白电视只能收一两个台。爸妈说的“榜样”,就是考上大学、当老师、当警察。那时我不知道什么是偶像。直到初中,我看了李小龙的电影。他的动作利落到不可思议,更让我震撼的,是那句“Be water, my friend”。于是我开始练双节棍,一练就是三四年。那是我第一次明白,偶像可以让你用尽全力去接近一种状态。
再后来,高中去镇上读书,第一次上网,接触到俞敏洪、马云、史玉柱的演讲视频。每一次都看得热血沸腾。家里墙上贴着他们的照片,我盯着看,告诉自己有一天也要创业。三十岁后,我真的开始创业。累到不想坚持时,我会翻翻他们的故事,再次给自己打一针精神氮泵。
偶像的意义,归根到底,不是你能不能变成他,而是因为他,你看见了自己可能的另一种人生。张家城说“要么努力,要么放弃”,他选择了努力。易建联转发他的视频,只留下一句话:“心,永远是身体里最强壮的部位。”这句话,足以让无数人咬牙继续走下去。
我常常想,如果未来我有了孩子,我不会只是叮嘱他好好学习,而是会陪他一起找偶像。不是盲目追随,而是学会从偶像身上找到精神力量。因为很多时候,父母的叮嘱是推力,偶像的存在才是牵引力。前者让你往前走,后者让你看到为什么要走。
如果你此刻正在迷茫,不知道该怎么办,不妨做两个小实验。第一个,把你心里最佩服的一个人找出来,把他的演讲、视频、文字收藏起来,每天在你最想放弃的时候,拿出来看五分钟。第二个,写下一句话,你希望偶像对你说的,比如“你能行”。把它贴在书桌或者手机屏幕上。很简单,但你会发现,它真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把。
当然,偶像也可能让人失望。有人崇拜的人,后来塌房了。有人曾经的榜样,被曝光出丑闻。那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信错了人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偶像无用,而是提醒我们:偶像不是神,他只是一个坐标。坐标的意义在于指方向,而不是替你走完路。哪怕坐标塌了,你已经走过的那段路,依然属于你。
我喜欢一句话:“Again and again, I will be like you。”一次又一次,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。即便我最终无法完全做到,但因为你,我会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所以,不管你是孩子,还是大人,请不要轻易放弃偶像。你可能不会成为李小龙,不会成为马云,不会成为罗永浩,但你会成为一个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人。而这,正是偶像最珍贵的力量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