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岩松B站遭群嘲:年轻人已经不想被灌这样的鸡汤了
2025-09-23
夜里的地铁车厢,满是低头的年轻人。有人刷短视频,有人回工作群的消息,还有人盯着屏幕上的PPT反复修改。此时,耳机里突然蹦出一句熟悉的声音:“不会吧?”他们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不约而同笑了出来,但那笑里带着刺。因为这句话,正是白岩松在节目里对年轻人困境的回应。
笑意扩散到网络,变成了无数恶搞视频和讽刺表情包。白岩松,这位陪伴几代人长大的国民主持人,一夜之间成了B站的群嘲对象。表面上是一次舆论事件,实际上,却折射出两代人之间巨大的断层。
白岩松1968年出生,经历过恢复高考、包分配的年代。他说“我们那时更不幸”,在他看来,年轻人的焦虑只是“幸福的烦恼”。这套说辞在过去或许成立,但放在当下,却如同在满是伤口的地方撒盐。因为当代年轻人的现实,不是“有太多选择”而焦虑,而是“在选择的死胡同里”苦苦挣扎。
一个毕业三年的年轻人告诉我:“我爸说房子就是用来住的,我说我连买的机会都没有。”他的眼神很平静,却比愤怒更让人心酸。
资料显示,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数据中,全国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一度逼近19.3%。这意味着,每五个年轻人中就可能有一个在找不到工作。与此同时,中国社科院曾分析过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,北京、上海的比值常年徘徊在30倍以上。年轻人望着遥不可及的房价,再听到“不会吧”,心里的反差可想而知。
白岩松的问题在于,他的叙事依旧停留在“吃苦奋斗总有回报”的逻辑。但这个逻辑,早已在现实里频频失效。高考工厂的孩子没少拼,外卖小哥没少干,程序员没少熬夜,可换来的是什么?有人用“福报加班”自嘲,有人把自己称为“打工人”,这是笑话,也是无奈。
在节目《对白》里,他一连串反问:“你们真的这么难吗?不会吧?”这种语气,让人想起饭桌上长辈的唠叨:你们年轻人条件多好啊,我们当年可比你们苦多了。可问题是,苦不苦不是横向比较,而是纵向体验。今天的年轻人,苦在看见世界越来越大,机会却越来越小。
对照之下,李健的回应却截然不同。他说:“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当时更难。”只是这句朴素的理解,就让无数人破防。因为他没有贬低,也没有说教,只是承认了他们的处境。这种平等姿态,本身就是最大的安慰。
这并非个例。在网络空间里,年轻人选择的精神寄托往往不在宏大叙事里,而在细微理解中。比如有人剪辑李健的视频叫“降压良药”,有人把草根网红的真诚片段顶到首页。年轻人要的不是华丽辞藻,而是被看见。
这里有一个小实验。你不妨今天回去,和身边的年轻人聊一聊,不提建议,只说一句“我理解你”。看他们的表情变化。你会发现,他们并不是要答案,而是要有人承认困境是真实存在的。
白岩松的回应之所以引发群嘲,还因为时代节奏变了。过去的社会是“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”;如今的社会,是“人太多了,路已经堵死了”。开马自达的年轻人,被迫和成百上千的同类一起挤在车流里,而有人轻松开着跑车呼啸而过。你若再劝他们“坚持开,总会到”,听起来就像讽刺。
这让我想到一次返工的经历。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试图用“熬过苦日子总会迎来希望”来安慰年轻人。初稿写完,自己读着都觉得不对劲。因为那些年轻人不是没熬过,而是已经在苦里呆了太久,仍然看不到希望。于是我推翻了稿子,重写了一遍。这次我没有空喊口号,而是去地铁口采访下班的年轻人,把他们真实的声音写进去。成稿发出后,收到的留言里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:“谢谢你没有骗我。”这就是试错与修正的力量。
对话的姿态,决定了能不能建立信任。长辈式的俯视,容易触发代际对抗;平视式的交流,才能让人卸下防备。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在《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》里说过:“真正的理解,就是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,像看待自己一样看待他。”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石,也是沟通的基石。
年轻人并不是讨厌苦,他们厌恶的是被忽略。他们愿意拼命工作,但需要有人承认付出是真实的;他们愿意尝试改变,但需要有人告诉他们,不必对自己苛责过多。
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个小动作:当下次你想说“不会吧”的时候,先换成一句“我懂”。这是一次低成本的试验,却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反馈。
遗憾的是,白岩松没能意识到这点。他仍然站在旧世界的逻辑里,用过去的苦来衡量今天的苦。于是,年轻人用群嘲回应,把嘲讽当成最后的自我保护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