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北大教授吐槽女儿: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,你势不可挡成为学渣
2025-09-23

那天的校园操场,风有些凉,丁延庆教授站在看台边,看着女儿在队伍里慢吞吞地跑步。他皱了皱眉,忍不住叹气。别人家的孩子冲在前面,他的女儿却总是掉在后头。作为北大教授,作为曾经的神童,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却又无能为力。

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落差,而是一个长期的现实。丁教授,那个六岁就能背下新华字典的“学霸”,一路从北大到哥大再回到北大教育学院,如今是博士生导师,学术圈的精英。但女儿,却在北大附小里成绩常常徘徊在倒数。他苦笑着说:“差太远了,这是天道,没办法,你必须接受。”

这句话传到网上,迅速点燃了无数父母的共鸣。“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,你势不可挡成为学渣”,一时间成了热门调侃。笑声背后,其实是一种普遍的无奈。

资料显示,智力水平在人群中大体呈正态分布,父母再优秀,孩子也不一定在顶端。教育学研究者早就指出过这一点,可真正碰到自己孩子的时候,家长们还是很难放下心里的落差。

在知乎上,有父亲写道:“我从小最恨别人拿我和别人比较,结果自己当了父亲,发现还是忍不住拿孩子和别人比。”他说这话时,语气里满是愧疚。这种矛盾,其实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父母的缩影。

平庸,真的伤害了谁?

在中国,家长拒绝孩子平庸,常常有两种心态。一种是家长自身平凡,于是想通过孩子的优秀来弥补。另一种是家长本身优秀,于是要求孩子至少和自己持平。但无论是哪一种,孩子都成了父母欲望的延伸。

有个同事,复旦毕业,丈夫交大毕业,两人都是金融行业的中层。谈起孩子,她口气笃定:“起码得和我们一样,不然怎么配做我的孩子?”她的女儿才六年级,成绩优异,奖杯一排排摆在柜子里。但她依然会在电话里呵斥:“你怎么这么笨?我那时候都拿过奥数第一了!”

孩子听在耳里,心里是什么滋味?那天,小姑娘回家后自己把门关上,写作业写到深夜,偷偷哭了一场。第二天,她还是班级第一。可这份第一,并没有让她笑出声。

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孩子被迫承担父母的自恋投射时,他们往往会选择两条路:要么拼命追逐第一,成为一个虚假的“完美自体”;要么彻底放弃,成为父母眼中的“学渣”。丁教授的女儿,更像是后者。

在一次采访中,他说:“我教她逆天改命,她却教我学会认命。”这句话听起来调侃,却有一股力量。女儿或许察觉到了父亲的焦虑,于是用“学渣”的姿态来反抗。这种反抗并不全是消极的,而是她保护自己真实自我的方式。

我们常以为,只有“争第一”的孩子才有力量。其实敢于说“不”,敢于拒绝父母的投射,也是一种力量。

有趣的是,丁教授并非一个极端“鸡娃”的父亲。他从不逼迫女儿上补习班,更多采取佛系放养。他唯一的坚持是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女儿上学,一路讲题。这样的教育方式,反倒让女儿保留了相对健康的自我空间。她成绩不好,但性格并不扭曲,甚至有勇气用“学渣”的方式表达自己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实验。如果今天,你面对孩子的成绩单,不急着问“为什么没考好”,而是先说一句“我看到你努力了”,会发生什么?你会发现,孩子的眼神不一样了。他们的心被接住了,而不是被推开。这句话,比任何辅导班都更能滋养他们的内驱力。

当然,父母的焦虑不会轻易消散。有一位母亲告诉我:“我怕孩子平庸,是因为我自己太普通了。”她的眼神里有泪光。其实,这才是问题的根。拒绝孩子平庸,本质上是拒绝承认自己的平庸。

但平庸真的那么可怕吗?

教育学者刘瑜曾在演讲里说过:“我的孩子很可能会成为普通人。”她的语气坦然,甚至带着点释然。因为她明白,孩子不是她的延伸,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。

这让我想起《一代宗师》里的一句话:习武有三境界,见自己,见天地,见众生。为人父母,何尝不是如此?

见自己,就是意识到内心的共生欲望和自恋投射。很多父母停留在这里,所以焦虑,所以痛苦。

见天地,就是接受规律,看清孩子和自己的差异。丁教授说“这是天道,没办法”,虽然无奈,但已经跨出了这一步。

见众生,则是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,允许他选择自己的平庸或卓越。这样的父母,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波动而失眠,而会把精力转回自己,雕刻人生,享受生活。梅耶·马斯克,就是这样活出的例子。她儿子是埃隆·马斯克,但她自己,也是一位成功的模特与营养学家。

教育的本质,从来不是复制父母的人生,而是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。

当然,这条路并不轻松。大多数父母带着创伤走进亲子关系,注定要在拉扯与妥协中学习。但这正是关系的意义:彼此成就。

所以,当你觉得孩子“成不了龙”时,也许可以换个角度看,他在用自己的方式,逼你成长。

遗憾的是,很多父母没能意识到这一点。他们依旧沉迷于鸡娃的幻觉,把孩子推入无休止的竞争,最后鸡来鸡去,鸡成了普通人。

或许我们都该学会,在孩子的平庸里,看见力量。因为有力量,就有无限可能。

青与蓝,本就该各自生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