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难赚的钱我劝你别挣,人与人最大的差距,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
2025-09-23
夜色刚沉下来的时候,我在一家小饭馆听到隔壁桌的对话。一个男人正拍着桌子说:“太难赚的钱,我劝你别挣。”他的声音不大,但字字铿锵。对面的人愣了半天才问:“可钱就是钱啊,凭什么不挣?”男人抿了一口啤酒,笑了一下:“因为成本太高,最后赔掉的不止是钱,还有你自己。”这一幕让我想起前阵子和朋友的一段经历。
他和我一样做知识服务,影响力比我小不少,可收入却是我的好几倍。我让他看了看我的课程,问能不能给点建议。他随手划拉了几下,抬起头问:“你有没有单价过万的课程?”我愣住,说没有。他点点头:“那你一年少赚几百万,起码。”我不服气,追问为什么。他说:“你有这个影响力和品牌,肯定有人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,可你一直只做几百块的小课,这不等于在白白浪费机会么?”那一刻我才明白,他和我的差别,不在勤奋、不在聪明,而在思维模式。
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,其实就是思维方式。有人习惯把眼光放在眼前的交易,有人却早早在布局长远的投资。看似走在同一条路,几年之后的距离,可能就像一个在原地打转,一个已登上山顶。
刘润曾经说过,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:绝不到甲方那里去推销。他要等客户上门,因为真正的声誉,应该是别人愿意登门的理由。如果还要靠苦苦游说才能成交,那说明自己的实力和声望不够强。别人觉得他傻,有钱不挣。但他明白,这是在控制交易成本。与其把心力浪费在高成本的讨价还价里,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拼命提升自己,让未来的成交变得轻而易举。
这句话刺痛了我。我认识不少朋友,每天在朋友圈卖力推销,晒转账截图,喊口号,结果两年过去,他们还是停留在原地。钱是赚到了一点,可代价是没时间真正成长。那些本该用来升级认知、积累能力的时间,全用来搬弄情绪、讨好客户。结果就是,耗尽了自己,却没换来更高的阶梯。
如果说赚钱是一场长跑,那么最聪明的方式,不是抢眼前那点水,而是跑到能源源不断涌出的水源处。太难赚的钱,放一放,等你足够强大,后面自然会有人把容易赚的钱送到你手上。
这让我想起2017年,我接了个几乎没人看的直播任务。连续七天,每天挑一篇文章拆解直播,观众寥寥无几,收益为零。那时的我,也想过放弃。但我给自己下了定义:这是一次训练机会,而不是一场表演。于是我每天打印稿子,做标记,咬牙坚持讲完。几年后,我站在几千人直播间时,竟然一点都不慌。原来,那些无人喝彩的训练,就是未来舞台上的底气。
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笨办法,可所有的顶尖高手都明白一个道理:真正的捷径,恰恰是那些看似最慢的弯路。我在训练营里,24期课,每一期都要做6次直播。别人劝我录一次视频就好,我偏要一遍一遍讲。为什么?因为我想要的是信手拈来的融会贯通,而不是依赖稿子的机械重复。等到第九期,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全程脱稿,直播时甚至能把最近看的书和新的思考融合进去。那一刻,我知道重复的力量,把我推到了另一个层次。
这就是投资思维的妙处。别人看我在做一件没什么回报的小事,其实我在为未来储蓄。别人以为我是勤奋,实际上,我在培养原力。所谓原力,就是你做一件事的动机和背后的推力,外人看不见,却决定了你能走多远。
蔡崇信的故事,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他曾是年薪70万美元的律师,过着人人艳羡的生活。可在1999年,他看到了马云和那群疯狂的年轻人,毅然放弃高薪,拿着500元月薪加入阿里。他的逻辑很简单:下行风险有限,上行收益巨大。即使失败,他依旧能凭借耶鲁法学院的背景重回律师事务所,但一旦成功,未来不可限量。事实证明,他的选择彻底改变了阿里的命运,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。
这就是选择思维。我们总是被眼前的稳定牵绊,却忘了权衡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。如果你能看懂其中的杠杆,就敢在别人畏惧时迈出一步。一个人一生的命运,其实就是所有选择的叠加结果。
同样让我佩服的,还有美团第十号员工沈鹏。那时候,他已经是大区经理,却因为公司引入新COO,被迫做出选择:要么去非核心部门继续做老大,要么留在核心部门连降两级。他咬牙选择了后者。很多人不理解,但他明白,借势比位置重要。一个人在非核心部门再风光,也注定没有前途。只有把自己放在公司能量最大的地方,才能借势成长。后来他离开美团创办水滴公司,34岁就实现上市,身价数十亿。
这就是借势思维。个人只是一个点,点必须放在好的线、面和体上,才能不断生长。换句话说,位置决定命运。你再聪明,再努力,如果站错了地方,十年也可能白忙。
回过头来看,我发现很多人卡在成长的瓶颈,不是因为不够努力,而是思维没换轨。他们仍在用学生时代的逻辑来解决社会的问题,认为勤奋和聪明是万能的。但25岁之后,世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变了。知识和智力只是门票,真正拉开差距的,是思维模式。
有时候,你以为别人比你幸运,赚得轻松,其实是人家早早换了思维方式。太难赚的钱,他们不碰;太容易做的事,他们不留恋;看似冒险的选择,他们敢于下注;短期的退让,他们甘心承受。表面上是笨拙,实际上是在为未来埋伏笔。
如果你愿意做一个小实验,今天就可以试试。当你面临一个机会时,不要急着问“能赚多少钱”,先问“这个机会的长期价值是什么,我要付出多少成本”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很多看似诱人的机会,其实成本高得离谱,而那些真正能让你长期受益的机会,往往在一开始并不耀眼。
也许你还会经历返工。就像我当年在社群里承诺每天写千字分享,朋友笑我性价比太低,说赚不到钱。但我坚持了两年,结果这成了我的素材库,后来公众号写作时,我才有能力日更5000字,甚至写出爆款。那时我才明白,曾经的“低效”,其实是最值钱的投资。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但有的人在原地打转,有的人却走成了螺旋上升。这中间的差距,就是思维模式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