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岁以后的职场人,要么很牛逼,要么惨兮兮
2025-09-23
凌晨的地铁站,最后一班车呼啸而过,一个男人还坐在冷冰冰的长椅上,手里攥着通知书,白纸黑字写着“优化”。他三十六岁,工作十年,曾经是团队的中流砥柱,却在一夜之间被告知不再需要。他盯着车窗上映出的自己,忍不住想: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?是不是所谓的三十五岁魔咒终于找上门?
这几年,关于三十五岁的焦虑几乎成为都市职场人的通病。互联网、科技公司频繁传出裁员消息,每次都会附带一句解释:年龄结构要优化。于是一个荒诞的逻辑被不断放大,好像三十五岁之后,所有人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。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?
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,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国内裁员比例最高的行业确实是互联网与房地产,其中互联网超过15%。这些行业的共同点是变化快,迭代频繁。组织架构半年一变,岗位内容随时重组,公司需要的是随时能归零、能快速学习的人。从概率上说,年轻人适应得快,于是他们看起来更受欢迎。但这并不等于年龄本身是原罪。
我认识一位华为的工程师,三十八岁,常年出国做技术交流,谈起最新的5G和AI趋势头头是道。他笑着说:“我从不觉得自己老,唯一担心的是学得不够快。”他身边还有不少同龄人,依旧在前线打仗,活得比二十五岁的新人还充实。表面上被裁掉的,是中年人;实际上被淘汰的,是不再更新自己的那一群人。
就像卖包子的例子,顾客口味变了,从包子转向西点,你却还守着老方子。问题不是年纪,而是你愿不愿意学会做蛋糕。
有人会问,那三十五岁以后还能拼吗?答案是能,而且必须拼,但拼的方式不一样。年轻人靠精力,中年人靠积累。年轻人有的是时间,中年人要有的是稀缺性。你的竞争对手不是年轻人,而是过去的自己,还是那些在中年依旧能保持学习力的人。
我想起朋友公司里的两个例子。一个叫A先生,四十岁不到,工作十五年,被派去法国两年,精通两门外语,还读了MBA。回来后又在三个部门轮岗,如今是副总裁。另一个叫B先生,同样工龄,却在边缘部门混了八年,薪资涨幅连新人管培生都比不上。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流程表格,没出错也没出彩。结果不言而喻,A先生越来越牛逼,B先生越来越边缘。
这让我想起HR朋友说的一句话:“在我们公司,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只有两种,要么风生水起,要么惨兮兮,没有中间状态。”为什么?因为大多数人到了三十五岁,就停下了学习和突破,而少数人继续奔跑。差距,就是这样被拉开的。
过去职场有一条隐含的轨迹:三十五岁之前拼命积累,之后慢慢进入管理层,靠职位和年限获得稳定。但现在不行了。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,人工智能和数字工具提升了效率,很多中层岗位被直接削掉。管理岗位稀缺,晋升通道狭窄,想靠熬年头上位越来越难。与此同时,横向发展的机会反而增多,跨界、跨职能、跨行业,正在成为常态。
这意味着,三十五岁以后,你可能要重新做回二十五岁的自己,重新学习,重新执行,重新从零解决问题。这并不是退步,而是另一种进化。
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?有三个方向值得尝试。第一,不要逼自己硬学,而是从兴趣出发。真正能坚持的学习,一定和热爱绑定。我认识一个广告公司的总监,他原本不懂B站,但因为自己就是二次元重度用户,每天看番、刷直播,所以当公司需要做年轻化营销时,他的方案精准到位,客户一眼就拍板。他说:“我没研究报告,但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。”这就是兴趣转化的竞争力。
第二,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决策,要敢于下场。很多中年人升到管理岗位后,就与一线渐行渐远。他们只看PPT,只听汇报,却忘了市场的温度永远在前线。一个聪明的管理者,不必亲自写代码、写方案,但要知道问题出在哪,知道怎么改。遇到紧急情况,能脱下西装,和团队一起冲锋。只有会做,才能会想。
第三,接受比你强的年轻人,主动向他们学习。不要把年轻人当敌人,而要把他们当合作者。年轻人有闯劲,但常常没经验,中年人有经验,却可能缺少新鲜感。如果把这两者结合,化学反应就会发生。我见过一个三十七岁的产品经理,他经常请实习生演示新应用的玩法,然后自己琢磨其中的逻辑,结合经验优化产品。结果团队出的点子既有新意又能落地,他也因此成为公司最有价值的人。
当然,这些尝试未必一开始就顺利。我自己就经历过一次返工。那年我以为掌握了短视频的节奏,结果做出的内容冷清得连亲戚都不点赞。那一刻我差点怀疑自己老了。但后来我换了思路,直接找二十出头的小朋友请教,他们告诉我哪些梗火,哪些音乐能带动情绪。我重新上手,第二次作品居然爆了。这次失败让我明白,不是我不行,而是我固执地按老经验做事。返工是成长的必修课。
外部的证据同样印证了这一点。世界经济论坛在《未来就业报告》中提到,到2025年,超过50%的职场人需要重新学习和提升技能,尤其是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、内容创作和跨学科整合。换句话说,学习不是年轻人的特权,而是所有人的生存必需。
所以,三十五岁以后,你必须重新审视自己:是守着过去的功劳簿,还是敢于再次出发?是等待被动淘汰,还是成为主动的创造者?真正的分水岭,不在年龄,而在思维。
我想起一句话:“你的对手不是别人,而是昨天的你。”三十五岁以后,要么很牛逼,要么很惨兮兮,中间的灰色地带正在消失。可怕的不是年龄,而是你认不清现实,停在原地。幸运的是,只要你愿意动手,哪怕从今晚关掉手机,花一小时写下自己想补的短板,再设定一个小目标明天去做,你就已经在和过去的自己拉开距离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