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终于有人把内卷和囚徒困境讲明白了
2025-09-24

在那个黄昏,我看见一条路,长长的,灰白色的石子铺满,远处传来吆喝声。小镇的鞋铺门口亮着灯,老板却靠在柜台上,眼神空洞。他的手指在算盘珠子间滑来滑去,算来算去,结果却始终不变。钱没多,时间却越来越少。旁边的年轻人笑着说:“再坚持吧,多开几个小时,总能多赚点。”可他没说出口的,是那种深到骨子里的疲惫。你能听见吗?一种困境正在蔓延,却没人愿意承认。

所谓内卷,就是这样。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,而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时间压榨战。人们都相信,只要更勤奋一点,就能走在别人前面。可真相往往是,大家都拼了命,最后不过是在同一个起点上打转。小镇的鞋店是缩影,大城市的写字楼也是舞台。地点不同,逻辑相同。

在经济学里,有个冷冰冰的词,叫囚徒困境。意思是两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最佳利益打算,但结果却把彼此拖进最糟糕的结局。听起来抽象?那就回到小镇。假如鞋店都按原本的节奏营业,他们有时间陪孩子、聊闲天、去餐馆。但只要有一家店突然决定更长时间营业,顾客立刻被吸走。其他人要么选择守住生活的节奏,眼睁睁看生意被吞掉;要么选择跟着延长营业时间。久而久之,大家全都走上了这条不归路。钱没多,日子更苦。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。

我们习惯称这种模式为勤奋,可勤奋未必等于创造价值。事实显示,当一个行业集体陷入无休止的加班循环时,经济总量并不会因为更多的工时而增长。2019年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,劳动时间超过每周55小时,会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的风险,同时生产效率会下降近30%。换句话说,你以为的多劳,往往是白白透支健康,换来一堆无效时长。

那天,我在一家广告公司见到一个年轻设计师。他黑眼圈浓得像墨水,手里捧着冷掉的咖啡。他笑着说:“反正大家都在加班,我不走就没错。”可是,你看他屏幕上的文件夹,足足开着十几个,光标一闪一闪,却迟迟落不下一个线条。努力看起来像样子,但效率已悄然蒸发。表面勤奋,实际上是无声的消耗。

这种消耗,并不局限于个体。餐馆少了客人,书店冷冷清清,孩子们见不到父母,夫妻间吵架的声音高了起来。一个行业的内卷,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整个社会。表面是热闹,实际上是集体的疲惫。美国社会学家格尔茨在研究爪哇农民的生计时,第一次提出了“involution”这个词,意思就是“向内绞”。没有突破,只是把同一块蛋糕切得更碎,切得更薄。

可是,人类社会不是没有过尝试跳出这种陷阱。十九世纪末,美国工会运动席卷全境,最终在1938年通过《公平劳动标准法》,明确规定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。这不是理想主义的幻想,而是无数次罢工、谈判、失败、返工之后换来的制度成果。正如那时的工人所说:“我们不是懒惰,我们只是想活着。”

你或许会问,那我们普通人呢?能做什么?小动作有时比大动作更有力量。比如试着在日程表上划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两个小时,不接受加班时的无谓任务,把手机放远,专注一件事。那天,我尝试关掉邮箱提示音,仅仅两小时,完成了原本拖三天的工作。惊讶之后,你会明白,所谓效率,不在于时间堆砌,而在于专注分配。

也有人试过另一种小实验。一个创业团队决定集体尝试四天工作制,周五不上班。他们以为会损失客户,但结果却出乎意料:客户发现他们响应更快,创意更集中,合作满意度反而提升了。失败吗?一开始他们确实乱了阵脚,项目延误过。但返工之后,他们发现关键在于重新设计流程,而不是盲目堆时间。这就是弱新到中强新的尝试,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,而是小范围试验,真实可感。

然而,阻力依然存在。有人会说,这不公平。勤奋的人不该被限制,消费者不该被剥夺便利。听起来有理,但深入想想,鞋子不是急救药,广告不是救命灯。公平,不是某个人自由加班,而是多数人能共同拥有生活的权利。法国哲学家卢梭曾写道:“真正的自由,不是做你想做的,而是能不做你不想做的。”

回到现实,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自觉停止加班。囚徒困境的本质,是个体的理性选择叠加后,变成集体的不理性结果。所以需要制度兜底,需要有人来背书。无论是工会、企业管理层,还是政府,都必须正视:规则不是限制,而是保护。保护所有人不被拖进无底洞。

遗憾的是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等到规则落地的那一天。有人倒在工位,有人离开行业,有人选择沉默。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,真正的改变,总是由一小部分人先试探、再坚持、再扩大,最后才汇聚成洪流。

也许你此刻正坐在办公室,看着无尽的待办清单,心里想:“说得容易,做得到吗?”答案或许没有那么立刻。但至少,你可以先从一个小动作开始。试着在日记里写下今天真正想完成的一件事,完成了就关机,走出门。试着拒绝一次无意义的会议,哪怕只是一次。试着在疲惫时允许自己停下来,而不是硬撑。这些小动作,或许就是囚徒困境的松动口。

内卷不是宿命。它是一种选择的惯性,一种不被质疑的习惯。当我们终于有人点破它,把它和囚徒困境放在一起,你会突然发现:原来我们困住的,从来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思维里的恐惧。

有一位朋友在告别原公司时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我并不想赢过谁,我只是不想输掉自己。”那天我读到这句话,久久没合上手机屏幕。或许,这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