撼动教育界的TED演讲: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,是这一点
2025-09-24
清晨的操场,空气还带着露水的清凉,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气喘吁吁地停下,鞋带散开,他索性坐在跑道边,抱怨着说再也不想跑了。教练没有安慰,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:“不在你觉得最糟的时候结束。”那一瞬间,男孩怔住了。他不知道,这句话会在他后来的生命里,一次次把他拉回跑道。
教育的意义,从来不只是告诉孩子答案,而是让他们学会在摔倒后继续跑。我们太习惯以智商来衡量未来,总觉得聪明才是通往成功的钥匙。后来又有人提出情商,说理解他人、与人合作才是更高的能力。但有个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,却把话题推得更远。她研究了上千名学生,追踪西点军校的学员,甚至观察拼字比赛的冠军。结果显示,比智商更稳定,比情商更可靠的预测指标,叫做Grit——坚毅。
坚毅这个词,原意是沙砾,最坚硬的那部分。放在人身上,就是对长期目标的持久热情与耐力。不是一时的激情,而是一次次被失败打倒后,还能爬起来继续走。Duckworth在2013年的TED演讲中,把它定义为“向着长期目标,坚持自己的激情,即便历经失败,依然不放弃”。这听起来很简单,可在现实生活中,却是稀缺的品质。
家长为什么焦虑?因为他们深信“起跑线”理论,觉得三岁孩子多做点题,未来就能跑得更快。可研究表明,智商对孩子未来学业表现的解释力,不到两成。而决定性作用的,是自制力、责任心、好奇心,尤其是坚毅。换句话说,关键不是孩子能不能第一时间答对,而是他错了之后愿不愿意再试一次。
这并非纸上谈兵。美国KIPP学校,把坚毅列入课程核心。他们给学生布置的任务,不是让你尽快找出答案,而是让你在一次次困惑和挫败中,学会坚持。校长David Levin说过:“我们希望学生明白,人生的困难不是障碍,而是必须跨越的训练。”在这种氛围下,孩子渐渐懂得,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过程的一部分。
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品质?因为现代社会的孩子,尤其成长在优渥环境里的那批人,太少机会面对真正的失败。很多孩子一路顺风顺水,直到走入社会才第一次遇到打击。那时他们才发现,自己并不会处理挫折。教育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少犯错,那结局就是孩子没能力承受真正的失败。心理学家Carol Dweck的研究早在2012年就指出,勇气、乐观、好奇心,这些性格力量,才是决定孩子能否走远的关键。
坚毅的培养,不靠说教,而靠生活里一个个小实验。Duckworth在家里定的规矩是:不要在感觉糟糕的时候结束。她要求女儿们每学一项技能,就算再痛苦,也要坚持到一个完整阶段。女儿学小提琴时,经常哭着想放弃,但她坚持让她们熬过那段低谷。结果孩子们发现,等情绪过去,原本痛苦的练习反而变成了享受。
父母能做的,还有把挑战摆在孩子面前。不要急着替他们扫清障碍,而是让他们亲自去尝试。哪怕失败,也是一种财富。正如斯坦福的研究强调,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,比直接给答案更重要。有时候,家长只要问一句:“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能解决?”就能让孩子学会思考,而不是依赖。
在现实教育里,失败与返工的桥段随处可见。曾经有个孩子坚持练钢琴,几个月后发现怎么也弹不好,差点彻底放弃。老师没有训斥,而是换了练习方法,从枯燥的技术曲改成了孩子喜欢的动漫音乐。没想到,兴趣驱动让他重新找回坚持的动力。失败过、返工过,反而让成果更牢固。
坚毅还需要一个环境。适时的推动不可或缺。没有孩子会自动自觉到极致,父母的督促有时是一种爱的提醒。规定练习时间,看似严苛,长期来看却帮孩子建立了节奏感。Duckworth说过:“我没见过哪个孩子是完全自动‘上链’的。”适度推动,让孩子在抵触中渐渐找到自己的步调。
我们也要让孩子学会拥抱无聊。成功几乎没有一次尝试就能到达的,更多时候是一段漫长的路,伴随困惑与乏味。家长要做的,是让孩子理解这种情绪的合理性,而不是立刻解决掉它。只有当孩子体会到“坚持下去也没什么大不了”,才可能真正建立自信。
资料显示,美国不少学校已在悄然改变课堂氛围。加州长滩中学就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冒险,允许犯错。他们相信,错误不是缺陷,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这样的理念,并不是西方独有。中国古话早就说过:“行百里者半九十。”真正走到最后一步的,不是聪明,而是坚持。
回到开头的操场。那个一度坐下不想跑的男孩,后来真的站了起来。他跑得并不快,却完成了全程。他在日记里写下:“原来最棒的时刻,不在于我赢得第一,而在于我没在最糟的时候停下。”
教育的意义,也许就在这里。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,而是培养能承受不完美的孩子。智商给你起点,情商帮你走得顺利,但真正决定你能否走到终点的,是坚毅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