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大多数人的平庸,来自极差的执行力:到底怎样才能提高执行力?
2025-09-25

那天,我在凌晨四点半的街头,看见一个外卖小哥。天色还黑,风刮得冷,手套都遮不住那股子凉意。他推着车子,低着头往前赶。那一刻,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:为什么有人拼尽全力,还是停在原地,而有人似乎轻描淡写,就能走得很远?

答案其实不复杂,大多数人的平庸,不是因为智商不够,不是因为机会太少,而是因为他们的执行力差到惊人。说得直白一点,想得多,做得少;计划满天飞,行动原地踏步。于是差距就这样一点点拉开,最后演变成无法弥补的鸿沟。

在一份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小组在2021年发布的行为报告中提到,人们平均每天会做出超过35000个决策,其中超过八成属于“微决策”,比如要不要按掉闹钟,要不要回微信,要不要把手头的事情推迟。但决定命运的,往往就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。如果你习惯推迟,执行力就会被一点点掏空;如果你习惯立即行动,执行力就会被一点点锤炼。

有人问,怎么提高执行力?听起来像是宏大的命题,但落在生活里,其实就藏在那些小动作里。比如,你现在心里想过要锻炼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去楼下走五分钟。别给自己太多借口,不要想着跑鞋是不是专业的,健身房是不是近,天是不是冷,五分钟走下去,这就是执行。你会发现,第一步跨出去,第二步才可能发生。

执行力强的人身上,有一个显著特征:主动。他们不会等别人吩咐,而是自己找事做。郑裕彤当年在金铺当学徒,就是因为多看了一眼、主动开了个口,把一个南洋侨商带进了周大福,从此赢得老板的信任。如果换成别人,心里大概会说:“关我什么事?我拿的就是这点工钱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”区别就在这里。一个人选择主动,未来就会为他开门。

我见过太多人,他们每天在朋友圈里立下无数flag,要读书,要健身,要早睡,要写日记。但几乎没有一个能坚持到第七天。人类学家马尔科姆·格拉德威尔在《异类》中提到过一条著名的“一万小时定律”,但这条定律的前提是持续执行,没有人能空想出一万小时。你必须一次次做下去,才有资格积累。

在工作里,执行力的差距更加明显。我认识一个年轻同事,刚入职时能力平平,但她有个习惯,任何任务拿到手,不会拖,不会抱怨,先动起来。即便不确定,她也会先把能做的部分完成,再问清楚剩下的环节。两年后,她已经能独立带项目。而另一些同事,明明聪明得多,却总是要拖到最后一刻才交差,借口永远是“我还在想方案”“我觉得再等等更好”。机会往往不会给这样的人第二次。

执行力不只是“照做”,它还意味着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。黄鸣当年在设备改造会上,发现方案漏洞,提了二十几条意见。这不是单纯的“干”,而是带着脑子去干。执行力最高级的形式,就是结合创新力。不是盲目行动,而是把行动和思考绑在一起。这才是真正能改变人生的路径。

不过,执行力的养成,难免伴随失败和返工。有人总怕出错,所以迟迟不敢开始。但错,恰恰是执行的必然。前段时间,我试着每天写晨间笔记,要求自己起床后写三页。结果第一周只写了两天,剩下全断掉。那一刻我心里很懊恼,差点放弃。但我后来调整规则,改成每天至少写十分钟,不管写多少。结果坚持下来了。失败不是结束,返工才是执行力的另一种表现。

如果你还在犹豫,不妨今天就试一个小实验:拿起手机,把明天要做的一件具体事情,发短信告诉一个朋友,比如“我明天晚上七点要去跑步半小时”。让对方监督你。公开承诺,本身就是执行力的一种牵引。心理学称之为“责任外化”,当你把责任交给别人时,你反而更容易行动。

有人说,执行力靠自律。我更愿意说,执行力靠设计。你可以通过环境来逼自己,比如把闹钟放在远离床头的地方,比如提前把运动服放在床边,比如给自己设定一笔“违约金”,如果没完成,就请同事喝奶茶。这些小小的机制,都是把执行力变得更容易的办法。

执行力的重要性,还能从长远的人生轨迹里看出来。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,一个大学生如果在前五年能持续保持高效执行,不论是创业还是职场,十年后的收入会比同龄人高出至少三成。差距就是这样被拉开的,不在一场考试,不在一次机遇,而在日复一日的执行力里。

想得再多,不做就是零。反过来,即便想得不周,只要去做,就可能出现转机。有人说过一句话:“行胜于言。”执行力,就是把幻想变成行动,把拖延变成进步,把焦虑变成结果。

写到这里,我又想起那个凌晨四点半的外卖小哥。他推着车子,走在冷风里,脸上挂着汗。或许他不曾想过什么理论,不曾读过什么心理学书,但他用自己的方式,做到了最强的执行力。他只知道,一单接一单,就能养活自己和家人。他不抱怨,也不等待,他只是一直在走。

人生就是这样,不会因为你的空想而善待你,只会因为你的执行而回报你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