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天狂赚4个亿的樊登:脑子里只装着钱的人,干不成大事
2025-09-25

深夜的酒店大堂,灯光昏黄,一个活动刚刚散场。几位企业家还坐在一起,三言两语里透着疲惫与兴奋。有人小声感叹:樊登读书去年双十一,三天卖了四个亿会员卡,这也太夸张了吧。说这话的人,眼里带着羡慕,却也藏不住疑惑:他是怎么做到的?

在商业的世界里,人们习惯于用数据、规模、现金流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就。可是,当我真正坐下来听樊登聊起他的故事,却发现他脑子里装的,远不是钱。钱只是结果,而不是驱动。真正让他走到今天的,是一种不一样的领导方式。

那次对谈里,樊登讲得很直接。他说自己之所以能放手不管公司太多琐事,背后有两个前提:他克服了恐惧,也放下了自负。很多老板看似掌控全局,其实是出于恐惧,怕被人骗,怕别人搞砸。还有些人沉迷于自负,总觉得只有自己最懂。可这样的状态,注定累,也注定让团队失去动力。

樊登的不同,在于他真心相信团队。他看得很清楚:自己最擅长的是讲书,是把一本书拆解、转述、讲透。至于运营商城、策划活动、销售产品,这些专业的人比他更懂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要抓着不放?所以,他会把一个几亿规模的业务交给从星巴克来的职业经理人去折腾,会让一个年轻姑娘独立操盘几千人的大会。他自己甚至连细节都懒得过问。

有意思的是,他也坦白:自己在公司里偶尔会忍不住提些想法,但会提醒大家——别把我的话当指令,我只是随口一个创意。如果谁因为我是樊老师,就把这想法当成命令执行,最后花掉一个亿,那公司早完蛋了。

这句话听上去轻描淡写,其实透露着本质:老板不是用来替人决策的,老板的作用是打开空间,让别人去决策。

这让我想起奈飞的一条文化准则:只招成年人。成年人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他知道自己要什么,也愿意为此负责,不靠抱怨解决问题。樊登很认同这一点,他说自己只招成年人,因为只有成年人,才可能在没有人盯着的情况下,把事情做好。

问题来了,很多公司依赖KPI和奖金来驱动员工。可樊登却走了另一条路。他的逻辑很简单:KPI适合体力劳动,却压制创造力。你可以用计件工资让工厂工人卖力干活,但你不可能用提成去逼一个人写出《哈利波特》。真正的创造,需要热爱,需要自驱。

于是,他选择取消奖金,给员工更高的固定工资。他说,当人没有后顾之忧时,才会发挥最大的创造力。德鲁克曾说,管理就是激发人的善意。靠奖金,你激发的是贪婪和恐惧;靠信任,你激发的才是责任和荣誉。

这听上去理想化,可现实中也有验证。他举例说,有人别处拿三万工资外加提成,到他这儿是五万固定。多数人宁愿选后者。因为稳定带来安全感,而安全感换来专注。当员工不再精打细算今天能多赚五百还是一千,他才会真心扑在价值创造上。

当然,这并非没有代价。有人依旧会混日子。樊登的回应很干脆:那就换人。成年人能培养,但凑合的人不能留。奈飞的做法也类似:不给绩效考核,觉得不合适就直接请走,补偿四到九个月工资。用这种方式,组织最终留下的,是最适合的人。

在这种文化下,容错就变得自然。樊登说过一个细节:他们筹备一场万人演讲,几乎一切准备就绪,却因突发疫情不得不取消。团队很沮丧,他却说,不干也挺好,省力气,还免得添麻烦。别人眼里的失败,在他眼里是天意,是休息的机会。

这背后,是对复杂性和随机性的拥抱。他相信,有些事成败不全在自己,既然如此,与其死盯不放,不如轻松接纳。放松,不是懈怠,而是一种心态。因为太紧绷,只能带来有限的增长;真正的突破,往往诞生于放松。

这让我想到一件小实验。你可以在工作中,试着把一件小事完全交给别人,不插手、不干预,甚至不追问进度。观察结果,你可能会发现,对方承担责任的方式,远比你预期更好。哪怕最后不尽如人意,那也是组织的试错成本,比起你全盘包办,可能更划算。

但这里也有边界。樊登自己也说,航空业不能这样,因为安全性要求极高,必须集中权力决策。可在内容、教育、互联网这些行业,放手,反而是更高效的管理。

对话快结束时,我问他:你不怕失败吗?他说,如果有一天公司真的没钱了,解散了,甚至自己倾家荡产,也没关系。我依旧能开心做事。财富不是目的,修行才是。

听到这里,我突然明白他为什么能在短短三天卖出四个亿。那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懂流量,也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拼命,而是因为他懂得放手,懂得激发别人,懂得在不确定里保持松弛。

表面上,这是管理哲学,实际上却是人生哲学。脑子里只想着钱的人,只能算计眼前的得失,结果错过了更大的机会。钱,是做成事的副产品,不是驱动力。

一个真正的大事,靠的从来不是算计,而是格局,是信任,是自驱,是拥抱不确定的勇气。

樊登给出的启示是:让自己无为,别人才能有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