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知乎4万赞:你是怎样变得不浮躁的?
2025-09-25

深夜的长途列车,车厢里昏黄的灯光摇摇晃晃,一个年轻人靠在窗边,手里攥着手机,屏幕上还亮着那句刺眼的话:“你是怎样变得不浮躁的?”他反复盯着,指尖停顿,心却乱如麻。窗外是不断倒退的黑暗,他却觉得自己才是那个被甩在后面的人。

浮躁的感觉太熟悉了。你打开手机,刷到别人年纪轻轻就创业成功,三十岁前财务自由;有人一夜成名,粉丝百万;有人出国留学,光环加身。表面上人人高歌猛进,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在夜深人静时叹气,焦虑自己还没什么成绩。

资料显示,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的一份调查中提到,18到34岁的年轻群体里,超过六成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,其中最常见的触发点就是“对未来的急迫感”。换句话说,我们不是不努力,而是总觉得自己来不及。

那天,我在一家小馆子里听到一个年轻人抱怨:“我真想一夜暴富,天天上班太没劲了。”朋友笑着怼他:“你以为人家一夜暴富?人家准备了一整个青春。”话音一落,他沉默了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浮躁的根源,不是我们不知道努力的重要,而是我们误解了努力的节奏。

浮躁的人,总想立竿见影。学英语,背了三天单词就期待能和老外侃大山;健身,坚持两周就盼望有马甲线;写作,码了一千字就想收获成百上千的点赞。结果发现什么都没变,于是沮丧、怀疑、放弃。浮躁像是一场内心的高烧,让人急得发烫,却一事无成。

可真正不浮躁的人,并不是因为比别人更聪明,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给时间交付耐心。就像成甲老师提出的“熔断不读书法”,不是囫囵吞枣,而是遇到触动的句子立刻停下,思考能否迁移到其他场景,是否能带来价值。耐心去琢磨,才让知识变成自己的。

我认识一位姑娘,她在大学时就养成了存钱的习惯。每个月哪怕只有几百块,她都坚决存下来。刚开始同学们笑她“抠门”,但几年后,当大家还在为房租焦虑,她已经攒出第一笔首付。兜里有存款,心里才有底气。浮躁减少的原因,不是她突然看开了,而是因为她的行动给了她踏实感。

也有人用错了力气。我有个朋友,每次下定决心都搞得轰轰烈烈:买一堆书、报十几个课、发誓要彻底改变。结果一周不到就全军覆没。后来他学聪明了,给自己设定的规则很简单:想做的事情,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小版本。比如想学Python,就先跟着视频写一行代码;想健身,就先去楼下跑十分钟。看似微不足道,却让他渐渐稳住了节奏。这就是一次失败后的返工,也是一次对抗浮躁的试错。

浮躁还有一个典型表现:注意力被偷走。你可能经历过,原本想认真写一篇文案,结果微信一响,短视频一滑,半小时没了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·卡尔在《浅薄》一书中提到,互联网环境正在削弱人类的深度思考力。越是浮躁的时代,越要学会保护注意力。关掉无用推送,把手机放远,这是你今天就能试的一个小动作。

我见过一位医生的做法,他每天晚上都会花五分钟写“情绪日志”。不是写流水账,而是具体描述自己焦躁的原因,并尝试找到触发点。久而久之,他发现浮躁并非凭空出现,而是源自工作压力或家庭琐事。掌控情绪,就像给大脑装了一个刹车。

这并非个例,在很多领域都屡见不鲜。知乎上一位知名答主,就是靠坚持看上千部纪录片,沉淀出对社会议题的深刻理解,最终靠写作走出打工困境。他的秘诀并不复杂,只是当别人沉迷短视频时,他选择了静下心来和知识对话。

反差往往最能刺痛人。表面上,那些“一夜成名”的人风光无限,实际上他们背后可能早已默默坚持了十年。表面上,浮躁的人热热闹闹、光鲜亮丽,实际上夜深人静时他们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。短暂的兴奋和长久的空虚,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。

不浮躁,意味着能抵挡诱惑,专注在自己的长远目标上。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显示,一个人最重要的幸福来源不是财富与名声,而是稳定的关系与内心的平和。能做到这一点的人,大多都有延迟满足和深耕一事的能力。

我想起一句话:“自先沉稳,而后爱人。”当你能安静地把自己打磨得足够扎实,你的光芒自然会穿透浮躁的迷雾。

或许你此刻也在手机前焦虑,觉得自己什么都来不及。但请记得,相对于未来的每一天,现在的你,都是最年轻的你。今天种下的耐心,未来才会开花结果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