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命论vs成长型,两种爱情观你是哪一种?
2025-09-25
一个夏夜的河岸边,风很轻,一个女孩坐在石阶上,眼睛盯着手机,发了又删,删了又打。最后,她只留下短短一句:“为什么那个人还不出现呢?”这不是她第一次发这样的朋友圈,也不是她第一次在爱情面前感到无力。朋友劝她别太执着,随便找个合适的人就行,可她摇头,说自己做不到将就。她相信命中注定。可是,命中注定为什么迟迟不来?
爱情的矛盾往往就埋在这里。有些人相信宿命,觉得世界上一定存在一个“对的人”,只要遇到了,一切都会顺理成章。而另一些人相信成长,觉得感情不是一瞬间的闪电,而是日复一日的相处、磨合与培养。哪一种才会让我们更幸福?
心理学家Knee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“关系内隐理论”,把人的爱情观分为两类:宿命型与成长型。宿命型相信缘分,相信一眼认定;成长型则更务实,相信爱情可以通过时间慢慢生成。研究发现,这种信念并非抽象的,它会具体影响我们如何进入关系、如何处理矛盾、如何决定去留。
在还没进入关系时,宿命型的人会在心里构建一幅幅理想伴侣的画像,长相、气质、细节,几乎都有要求。他们容易心动,也容易失望。成长型的人则轻松一些,愿意抱着“先试试”的心态去交往,即便不完美,也愿意给彼此一个成长的机会。
进入关系的初期,宿命型会过度解读细节。比如“第一天不秒回,以后肯定冷淡”“还和前任有联系,一定靠不住”。这种不断检验,会让他们时刻紧绷。成长型的人更多是观察,不急于贴标签,他们好奇“你到底是怎样的人”,而不是急于判断“你是不是对的人”。
关系深入后,分歧更明显。宿命型的人遇到矛盾时会心生怀疑:“既然是命中注定,为什么还会争吵?”而成长型的人会更冷静,他们视矛盾为成长的一部分,愿意投入精力去磨合。表面上,宿命型的人显得真挚、浪漫,实际上却容易在理想破裂时迅速抽身。成长型的人看似务实,但更容易把一段关系坚持下去。
一项2015年的研究指出,宿命型的人无法区分理想与现实,因此在看到差距时会深感挫败;而成长型的人会把这种差距当作认识对方的信号,哪怕短暂失望,也能在对方改变时重新加分。换句话说,成长型的人在爱情中做加法,而宿命型的人更容易做减法。
有人会问,那是不是成长型就一定更好?其实不然。宿命的吸引在于激情与浪漫,它让爱情的开端炽烈而独特。而成长的价值在于耐心与陪伴,它让爱情在时间里稳固和延展。真正理想的状态,往往是两者的结合。
我有个朋友就是典型的宿命型。她总说:“我就是要找那个对的人。”于是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追求者,只因为对方和她心中的形象有细微差别。几年下来,她依旧单身,越来越焦虑。另一个朋友更像成长型,大学时随意答应了一场相亲。起初并没有心动的感觉,但在一起旅行、争吵、互相扶持后,他们逐渐磨合出了深厚的感情。如今已结婚多年,回头说起,反倒庆幸当初没被“一见钟情”绑架。
这并非个例,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类似的轨迹。宿命型的人容易一开始高举高打,却也容易跌落;成长型的人或许慢热,却在时间里更有韧性。反差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对失败的态度。成长型的人更像是在追求成功,哪怕失败也要试;宿命型的人更像是在逃避失败,与其可能受伤,不如不开始。
心理学上的大五人格模型曾经做过对比,宿命型的人通常表现为开放性较低、神经质偏高,他们更敏感,也更保守;成长型的人则责任心更强,善于投入并维护关系。换句话说,性格本身也影响了人对爱情的信念。
有趣的是,宿命与成长并不是完全对立的。后来的研究显示,一个人可能同时具备两种取向。既相信“缘分”,又相信“经营”。比如,先因为某种感觉确认关系,再通过努力让这段关系不断改善。这样的状态,被称为“优化取向”。它既避免了宿命的过于理想化,又避免了成长的过度执着。
在我看来,好的爱情公式可能是:对感情有基本的要求和底线,保留一丝宿命的浪漫,同时用成长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的摩擦。像宿命型一样重视“感觉”,但不因理想落差而轻易放弃;像成长型一样接受不完美,但也不对无望的关系执迷不悟。
这意味着我们要做两件事。第一,明确原则。比如尊重、善良、责任感,这些是不可妥协的。第二,练习经营。比如争吵时的沟通,生活中的分工,未来的规划,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投入。
不妨做一个小实验。今天就写下三条你在关系中的底线,越具体越好。再写下三条你希望和伴侣共同成长的方向,比如“一起储蓄”“一起运动”“一起旅行”。当你把浪漫与现实都写在纸上,你就会发现,爱情其实没那么虚无。
当然,实验也可能失败。有人曾告诉我,她试着和男友列了清单,想要共同经营。但执行不到一个月,男友就放弃了,觉得麻烦。这让她痛苦,却也帮她认清了对方并不适合自己。失败并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在幻觉里浪费青春。
最后,我记得一句很动人的话:“完美的伴侣不存在,但足够好的伴侣却是真实的。”也许爱情里没有纯粹的宿命,也没有绝对的成长,更多的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