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不破除这种认知,读再多书都没用
2025-09-25

那天,一个年轻人坐在地铁车厢里,手里翻着一本厚厚的书。书页还散发着油墨的味道,可他眼神却空洞,几乎没有在字句之间停留。三站地过去,他合上书,掏出手机,点开一段“十分钟讲透这本书”的视频,眼睛突然亮了起来,好像才真正进入了“学习”的状态。可如果你问他,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,他的回答也许只是几个关键词:模型、理论、效应,除此之外,便再无更多。这个场景,或许你并不陌生。它直指一个核心矛盾:我们读书、学习,到底是在获取知识,还是在追逐一种“学习的幻觉”?

追求轻松,是人的天性。打开网络平台,你能看到无数类似的产品:七天带你了解一个行业,五分钟带你看透一本书,碎片时间轻松学完一门学科。人们疯狂转发、收藏、下载,就像是囤积了一整个知识的仓库。但你仔细想想,有多少人真正回头去翻看这些材料?有多少人能在关键时刻调动起这些内容?资料显示,国内某音频平台的用户中,超过七成的人购买了知识类课程,但完成率不足一成。这种“买课式满足”,和“读书式收藏”,其实都是同一个症结:我们在追逐省时、省力,却忘了知识的本质需要脑力的投入。

读书的价值,不在于翻页的速度,而在于停下来思考的力度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单纯的重复阅读和抄写,只能在短期内带来熟悉感,却无法形成长期记忆。相反,当你关掉书本,逼迫自己去回忆、去解释,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,那才是记忆真正扎根的时刻。2014年发表在《Psychological Bulletin》上的一篇论文指出,在测试常见的三种学习方式中,最有效的不是“认出”,也不是依赖提示,而是自由回忆。换句话说,越费力的方式,效果越好。这背后其实再简单不过:大脑只会牢牢记住那些它觉得“重要”的东西,而“想”的过程,就是让大脑认为这很重要。

可是问题来了,想,本身是反人性的。人性是趋利避害,总是想要偷懒、省事。于是,很多人宁可在笔记软件里复制粘贴,也不愿意动脑子换一种说法;宁可听完一段音频觉得自己“懂了”,也不愿花十分钟去回忆刚才听到了什么。表面上,这是效率;实际上,这是在自欺欺人。你得到的不是知识,而是一种“好像学过”的幻觉。

那么,有没有办法打破这种困境?答案是有的。比如,你可以在读完一段书后,立刻关掉书页,用自己的话写下一百字的摘要,不必工整,甚至允许有错,但必须独立完成。这是一个小实验,你可以今天就做。第一次可能会很痛苦,你会发现自己记不住,逻辑断裂,甚至怀疑刚才是不是白读了。但这正是大脑在抗拒的表现。等到第三次、第五次,你会惊讶于自己能写出流畅的总结,那一刻,知识才真正属于你。

当然,也会有失败。我记得有位朋友,试着用思维导图整理每本书的内容。他兴致勃勃画了几张,却发现不过是把目录抄了一遍,漂亮的图形背后,脑子里仍然是一片空白。他沮丧地说:“原来导图也没用。”后来,他换了做法,不再追求形式美观,而是挑一个问题,把几本书的答案拼在一张纸上。比如研究拖延,他把《拖延心理学》《战胜拖延》放在一起比较,找出相似与冲突。这样做的时候,他终于意识到,学习不是把别人的框架照搬,而是用问题去牵引,把信息拆散重组。失败过,返工过,最后的收获反而更扎实。

外部的证据同样能印证这一点。美国教育部曾在2012年发布过一份关于学习策略的综述,结果发现:最常用的高亮、反复阅读效果最低,而测试、回忆、间隔练习效果最高。可讽刺的是,那些低效方法最受学生欢迎,因为它们轻松、不痛苦。这说明一个事实: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,往往伴随不适感。你要接受这种不适,把它变成乐趣,而不是逃避它。

学习,本质上是一场和自己的博弈。你要抗拒的不是书本的厚度,而是大脑的懒惰。有人问:那是不是一定要把书一字不落读完?答案是否定的。当你对一个领域毫无了解时,读完一本基础书是必要的。但一旦有了基本框架,就要带着问题去跳读、去筛选。否则,你读得再全,也不过是在填充碎片,而没有形成网络。真正有效的阅读,是让知识点之间产生连接,就像神经元之间的突触,越多的连接,越牢固的记忆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。古代学者朱熹讲过:“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”意思是心里要思考,眼睛要仔细看,嘴巴要读出来。换句话说,光靠眼睛扫过去,是不够的,必须动用更多器官,逼迫自己全身心参与。放到今天,其实也是一样。你不必真的大声朗读,但至少要让大脑“动”起来,用写、用讲、用思考去加深理解。否则,读再多,也只是过眼云烟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可以试着设置一些“责任现场”。比如,和朋友约定,每周各自读一本书,见面时必须用十分钟讲给对方听。那一刻,你会发现自己读书的方式彻底变了。因为你知道,讲不出来就会丢脸,大脑会自动提醒你:“这得记住,这得想清楚。”责任感,会逼迫你真正去思考。类似的做法,还有写读书笔记发朋友圈,或者参加读书会。这些外部的约束,本质上就是让学习从被动变主动。

当然,学习的意义并不只是记住多少,而在于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。你可能忘了某本书里的细节,但当你遇到一个问题,脑子里能立刻浮现相关的框架,能知道去哪儿查,能快速整合出答案,那才是学习的价值。正如加缪所说:“真正的自由,不在于什么都记住,而在于知道如何去思考。”学习的最终目标,是让思考成为习惯。

很多人问,为什么自己读了这么多书,却还是觉得没用?根本原因就在这里:没有思考,没有重组,没有网络。书读得再多,如果不去想,等于没读。你以为自己走了捷径,实际上是在原地打转。认知的壁垒,不会被“省时省力”突破,只能被“主动思考”打破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直到多年以后才明白。就像那位地铁里的年轻人,他或许会花很长时间,才意识到短视频讲解带来的只是安慰,而真正的成长,需要安静下来和一本书、一段思考较劲。那时,他才会明白:不破除这种认知,读再多书都没用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