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 | 熵增启示录
2025-09-25

天还没亮,风却已经起了。院子里那棵枯枝横生的老槐树,在黑影里轻轻摇晃,落下几片叶子。你会以为这是寻常的秋夜场景,可倘若仔细去听,就会发现,空气里的寂静并不是停滞,而是某种秩序正在慢慢被打破。尘土在风中弥散,物件在无声中老化,记忆在心底暗暗发酵。有人说,这是时间的痕迹。可物理学告诉我们,它还有一个名字,叫熵增。

熵,是混乱的度量。就像一间屋子,没人打理时,书总会东倒西歪,衣服堆满椅子,地面积满灰。收拾需要精力,不收拾却什么都不用做。人天生就喜欢躺下,因为这是最节省能量的方式。问题在于,当你一再躺下,不只是屋子会乱,人也会慢慢荒废。

薛定谔曾说,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。生命以负熵为食。这句话放到任何生活场景里都说得通。想象一下,一个人每天只刷手机,不再运动,不再和朋友联系,不再学习新东西。几个月后,他的身体会松弛,关系会疏远,头脑会钝化。外在看是偷懒,底层逻辑却是熵增主宰了他的生活。

这就像宇宙的规律。克劳修斯在1854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,指出熵在孤立系统里不会减少。房间会变乱,铁会生锈,水会蒸发,恒星会熄灭。熵增让一切从有序走向无序。你以为这是自然规律,不必抵抗。可讽刺的是,人类之所以能活到今天,就是因为一直在反抗。

想想农业文明的开端。荒地到农田,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“熵减”。把杂草丛生的土地整理成整齐的沟垄,把随意散落的种子集中种植,这就是用秩序替换混乱。再想想工业革命,机器的出现带来高效生产,但伴随的污染与拥堵又制造了更大的混乱。人类一边抵抗熵增,一边制造新的熵增,这就是命运的吊诡。

你或许会问,既然最终结局是宇宙热寂,那人类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?这话没错,但换个角度看,意义不在于能否改变结局,而在于能否延缓崩坏。正如有的人二十岁就像活在坟墓里,而有的人八十岁依旧在奔跑。熵增不可逆,可局部的熵减,是我们与命运博弈的方式。

这种博弈每天都在发生。你决定晨跑三公里而不是赖床十分钟;你选择学习一门技能而不是沉迷短视频;你在组织里推动一次透明的沟通而不是推诿责任。这些都是小小的反熵举动。它们看似微不足道,却是让你和你的系统延长寿命的关键。

有时,反熵的尝试会失败。比如你立下过很多flag,写下详细计划,却三天热度一过,就搁浅了。这并不意外,因为熵增的力量永远存在。真正的关键不是第一次失败,而是有没有返工的勇气。调整目标,把宏大的计划拆成可执行的小实验,才是抵抗熵增的实际做法。

在这一点上,组织和个人极其相似。企业创立之初像一团火,创始人亲自推动,效率极高。但随着规模扩大,部门林立,信息壁垒逐渐增厚,摩擦损耗越来越多。字节跳动的机制之所以受到关注,就是因为它尝试让信息流动最大化,降低损耗,把组织的熵增减缓。华为在2012年提出“反熵思维”,强调开放与交流,也是在提醒企业:封闭就等于死亡。

对抗熵增,不只是方法论的问题,更是心态的问题。封闭意味着自满与惰性,开放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有限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本质上就是能量交换。你向别人学习,别人向你反馈,系统就能获得新的活力。反之,若固步自封,哪怕暂时稳固,熵也在暗暗积累。

你可以做个小实验。把你每天的时间写下来,用颜色标注哪些是高能量输出,哪些是低能量消耗。很多人会发现,大部分时间其实被低价值的娱乐和碎片化的信息吞噬。这个实验会让你清晰看到:熵增并不是抽象的物理学,而是生活里的实在现象。再试一次,把一件低效的事替换成一个高效的小行动,比如读十页书,打一个电话,完成一个小目标。连续几天后,你会感觉到局部秩序正在建立。

熵增让我们明白一个残酷的事实:如果什么都不做,生活不会保持原样,只会越来越乱。这意味着,不进则退。友情需要维护,爱情需要投入,事业需要迭代。任何一件放任不管的事情,都会在时间的洪流里被熵增吞没。

这也是为什么任正非会反复引用熵增的概念。他看得很清楚,企业的敌人从来不是竞争对手,而是内部的懒散与封闭。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危机感,就会在舒适圈里自我麻痹。熵增在暗中作祟,不会立刻让你倒下,但会慢慢蚕食活力,直至不可逆转。

同样,一个人若长期停留在熟悉的环境里,不敢挑战,不愿学习,熵也会悄然累积。等到你终于意识到时,往往已经力不从心。凯文·凯利在《失控》里说过,自组织是对抗熵增的一种方式。换言之,你必须不断跳出舒适圈,逼迫自己打破平衡。哪怕痛苦,哪怕不适,也比安逸的腐烂更有意义。

熵增的启示在于,它让我们直面规律,而不是幻想奇迹。永动机不存在,轻而易举的成功也不存在。任何秩序的建立都需要能量输入,都需要代价。有人愿意付出,便能多争取一点时间;有人拒绝努力,便只能被加速推向混乱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没能撑到那一天。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,就放弃了对抗,把余生交给了熵增去处理。也有人在七十岁的时候,依旧每天练字、读书、散步,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:生命之所以鲜活,不是因为它逃得掉熵增,而是因为它不断对抗。

生命的尊严,就在这份对抗里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