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创业10年,终于明白:我们的成功与失败,和自己无关
2025-09-25

凌晨三点,风声裹着夜的凉意从窗缝里灌进来,他盯着屏幕上的数字出神。十年创业,这个夜晚并不特殊,却让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——所谓成功和失败,很多时候,和自己并没有关系。这样的感悟来得有些残忍,也带着几分解脱。他想起多年前医生的一句话:“你的高血压,不一定是身体问题,更多是心因性。”那时他不以为意,如今才懂得,所谓起伏跌宕,并不全是自我造就。

在创业的头几年,他习惯把一切都归结到个人能力。一次营销爆了,他自诩聪明绝顶;下一次同样的投入却冷清收场,他就怀疑自己愚蠢至极。表面看是自信和自省,实则是陷入了过度自我放大和否定的死循环。直到后来,他才逐渐看透:变量远比我们认知到的多,自己能掌控的部分,不过冰山一角。成功时,不必以为自己无所不能;失败时,也别轻易把所有的板子打在自己身上。真正的智慧,是承认复杂性,承认未知,承认偶然。

他记得2011年的一次挫败。那时靠作弊页面赚取流量,短暂的快感让账户每天进账数十万。可好景不长,网站被清零,收入蒸发。他不是最痛苦于钱没了,而是痛苦于自我幻灭。曾经坚信自己底线很高,结果轻易被欲望推翻。那一周,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,反复问:我怎么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?直到有一刻,他明白了——欲望无罪,错在路径。赚钱的愿望和实现世界和平一样,都是合理目标,但走捷径,终究要还债。那一刻,他学会了接纳自己,学会了把路走正。

这样的反思后来不断延展。比如,教育里常强调改正缺点,他也曾花很多时间去弥补不足。可慢慢发现,缺点修到尽头,也只能做到“不拖后腿”;唯有优势强化,才能撬动真正的增长。乔布斯的坏脾气不是秘密,但谁能否认他伟大?于是他开始逼自己和团队去回答:你的优势是什么?能否转化为社会资源?能否持续叠加?直到有人支吾半天说出“认真仔细”,他才意识到多数人对自己的优点并不清楚,而这正是最大的瓶颈。

创业中,他也多次撞上沟通的壁垒。2019年的一场痛苦经历,让他意识到所谓“兄弟间的直爽”,远远不够。沟通不是把话说出去,而是达成一致。目标、边界、授权、反馈,这些细节没厘清,再深厚的感情也可能被误解耗尽。他开始练习在布置任务时,把“什么情况下自己决定,什么情况下汇报”讲清楚。花二十分钟沟通,胜过花二十天补救。后来他甚至把这当成实验,反复调整方式,最终发现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。

当然,实验也有失败的时候。有次他尝试完全放手,让核心成员独立推进项目,结果因为边界没定义清晰,导致资源错配,项目烂尾。他懊悔,却逼自己忍住没立刻接手,而是让团队复盘。那一刻,他懂得了:成长的代价必须自己付,老板的经验如果总是兜底,换来的只是依赖,而非成长。

比沟通更隐蔽的,是臆想。一个研发同事因为走廊里一次未被回应的招呼,就确信老板对他有意见,差点主动放弃项目。这件小事让他惊出一身冷汗。他才意识到,负面臆断像无声的瘟疫,可以在团队里悄然蔓延。于是他开始强迫自己和他人有话直说。看谁迟到,不是暗暗揣测“是不是要走”,而是直接问:“你在考虑跳槽吗?”答案要么印证判断,要么澄清误会,几乎都比臆想更好。

他也曾试图改变别人。给团队不断加压,以为能逼出成长。结果关系日渐紧张,他成了“压力制造者”,而不是“共同战斗的人”。后来才悟到:改变别人几乎是徒劳,成本高,收益低。能做的,是改变自己,调整环境,提供机会。能抓住的就抓,抓不住的,就送一程再换人。

十年的创业,他最深的体会之一,是利己与利他并非对立。客服团队处理用户投诉,他定的唯一原则是:把用户当姐妹。即便因此赔钱,他也坚持。因为他知道,真正长远的利润来自信任,而不是算计。电商若仅靠价格溢价,迟早被透明化的市场压垮;唯有把服务当核心,让体验超出预期,用户才会留下。利他,其实是最深的利己。

幸运,也在这十年里被他拆解出逻辑。一个斯坦福教授的演讲让他恍然大悟:幸运的三要素是勇敢尝试、心怀感恩、接纳不同。他想到,如果当年没克服社交恐惧去参加那场聚会,就不会遇到后来合作的重要伙伴。也想到,那些给过他挫折的人,其实是在帮他长出新的认知。再想到,那些与自己观点南辕北辙的声音,有时恰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。

于是他越来越清楚:成功不必全揽在自己头上,失败也不必全背在自己肩上。变量众多,世界复杂,个人的作用只是其中一环。真正的智慧,是在有限中尽力,在无限中释怀。创业的十年,让他看清了这一点,也让他终于能平静地说出:“我们的成功和失败,很多时候,和自己无关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