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真正厉害的人,都是怎么度过假期的?
2025-09-25

清晨的火车站,人潮涌动。有人提着行李匆忙赶路,有人坐在角落刷着短视频,假期的氛围弥漫在空气里。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假期明明是用来放松的,可不少人却在假期结束后抱怨更累了。睡了整整一天,醒来头昏脑胀;去了几天旅行,回来比上班还疲惫;连聚会嗨到深夜,也让身体像是被掏空。问题是,为什么我们休息了,却依旧没恢复?

有人说,这是现代人的困境。忙的时候埋头工作,闲的时候又无从休息。你会发现,真正厉害的人,他们度假的方式往往和常人完全不同。他们不是完全停下,而是懂得“如何停”。这是个看似细微的差别,却是区分普通人和高手的关键。

周国平先生曾写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:人=吃饭+睡觉+上班+玩。猪=吃饭+睡觉。代入公式,人=猪+上班+玩。也就是说,如果不会玩,不会休息,那就只剩下“上班的猪”。这句玩笑话看似调侃,却点破了真相。休息的意义,不只是躺下,而是让大脑和身体得到真正的修复。

资料显示,耶鲁大学心理学实验室曾做过一项研究,发现规律而有效的休息能让人的学习效率提升40%以上。问题是,多数人并不会这种“高效休息”。比如放假狂追剧,结果熬夜到两点;比如外出旅行,结果全程在赶景点,回家连照片都懒得整理。表面上叫休息,实际上只是在透支自己。

真正会休息的人,往往能做到让身心重新校准。他们懂得关闭一部分感官,逼迫自己慢下来。就像洗澡的时候,如果不用手机,感官被封闭,大脑反而会在内在挖掘信息。许多人说,白天想不明白的问题,洗澡时突然就想通了。这并不是玄学,而是神经科学的解释:当外界信息输入减少时,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会被激活,灵感更容易冒出来。

有个朋友是程序员,平时工作到很晚。他曾经和我说过一句话:“假期最好的放松方式不是补觉,而是运动。”听上去很反常识,可试过一次你就会懂。他告诉我,当他连续写代码几个小时后,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去楼下跑步十分钟。心跳加快,汗水流出,回来反而比睡一觉更清醒。事实上,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也表明,短时有氧运动能显著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。

这给了我们一个小实验的启发:当你下次学习或工作疲惫时,不要立刻倒床,而是去原地快走五分钟,或者爬两层楼梯,再回来继续。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,困意被驱散,注意力反而更集中。这就是反熵的一种方法,把混乱的状态通过外部输入重新归序。

但并不是所有尝试都能一蹴而就。另一位朋友曾经试过每天冥想二十分钟,结果坚持不到一周就放弃了。他告诉我,冥想太难静下心,总是被手机消息打断。失败的背后不是方法没用,而是环境没准备好。他后来返工,给自己设了个规则:冥想时把手机放进柜子里,房间调暗灯光,只从五分钟开始,慢慢延长。几周后,他真的养成了习惯。这个过程说明,反熵的关键不只是方法,还需要配套的环境和渐进的耐心。

真正厉害的人度假,并不是逃离工作,而是借机修复大脑。他们常常保留几个固定的仪式:有人习惯在午后安静地读书半小时,有人坚持每天写点文字记录,有人会花时间整理房间,让环境重新变得有序。别小看这些细节,它们就是把生活从无序拉回有序的过程。

企业管理中同样有这样的启示。字节跳动强调“信息的高效流动”,员工可以随时看到彼此的OKR,避免无谓的摩擦损耗。任正非在2012年的讲话中提醒华为要警惕“熵增”,企业若封闭,能量迟早耗尽。道理和个人休息如出一辙:真正的放松不是完全停摆,而是让能量在系统中重新流动。

假期还有另一层价值,那就是制造抽离感。换个环境,换种生活方式,哪怕只是去陌生的公园散步,也能让大脑获得新的刺激。你会发现,走在不同街道,看见陌生的面孔,听到不一样的声音,大脑像是被重新点亮。反观那些假期里宅在家里狂刷短视频的人,表面很放松,内心却越来越空虚。这种反差就是熵增和反熵的区别。

更深层次的修复,来自和内心的沟通。有些人假期会和老友坐下来聊聊生活,有些人会埋进书海里,和古今中外的思想对话。一本书就是一位朋友。和鲁迅对话,你学到犀利;和胡适对话,你学到宽容;和东野圭吾对话,你学到细腻。真正厉害的人,从不把假期浪费在空耗精力的娱乐里,而是让自己在精神世界中获得充电。

当然,这样的选择意味着取舍。很多人会说:我只想彻底放空,什么都不干。放空当然重要,但真正的放空不是彻底瘫倒,而是让身心回到真实世界。做点小事,比如整理衣柜、做顿喜欢的饭、陪父母聊半个小时。看似琐碎,却能让人心里重新安定。

心理学家卡洛·罗韦利在《时间的秩序》里提到,人类感受到的时间,其实是由熵增推动的。换句话说,时间不会停下,熵也不会停止增加。如果你什么都不做,假期结束后,你的状态只会更糟。而真正厉害的人懂得顺势而为,用小小的反熵动作去延缓混乱的加剧。

你不妨再做一个实验:把你的假期分成三个部分,三分之一留给睡眠和身体恢复,三分之一用来运动或亲近自然,三分之一给学习或创造。哪怕只做一次,你也会发现,假期结束时不会有“空虚感”,反而会觉得充实且满足。

或许答案一直都很简单。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比别人多拿到几个假期,而是他们懂得如何在有限的假期里重置自己。他们会规律作息,保持运动,过滤信息,修复关系,整理环境。他们的休息,不是消耗,而是投资。

有人说,太用力的人走不远。长跑需要节奏,人生需要张弛。休息不是懒散,而是为了下一次全力冲刺。人生本就是一场接一场的短跑,每一次起跑前,都需要一次有效的蓄力。

真正厉害的人,懂得用假期蓄力,而不是透支。他们让假期成为反熵的窗口,让生活重新回到有序。他们不是逃避工作的人,而是知道如何面对生活的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