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鲁莽定律:先搞起来,你就成功了一半
2025-09-25

一个冬天的夜晚,北京风大得厉害,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。一个女孩背着包走在三里屯的街头,口袋里揣着刚发的380块工资单。她没回宿舍,也没给家里打电话,只是抬头望了一眼街边的广告牌,心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:就算什么都不懂,我也要闯一闯。这个女孩就是脱不花。很多年后,她总结出一句话,叫鲁莽定律:先干起来,你就成功了一半。

这句话听起来像是鸡血,实际上却比大多数大道理更有分量。因为脱不花的故事,几乎全是从“先干起来”开始的。她17岁辍学,在最不合适的年纪做了最不合适的决定,但也正因为这份“鲁莽”,她硬是在北京扎下了根。那时候,她甚至不知道提案是个什么东西,只是在一次偶然的讲座里,听到别人说起“PPT”这个词。别人听过就算了,她却鼓起勇气要了一张名片,回去真的拨通了对方的电话,磕磕绊绊问了一句:我不懂提案,能不能教教我?如果她当时犹豫三天,这个机会就会永远消失。

很多人觉得成功靠的是天才般的预判,其实更多时候,靠的就是一次鲁莽的行动。因为思考再完美,都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。真正让局面发生转变的,是那一次让人心跳加速的“我干了”。

我记得自己2016年注册公众号的时候,也掉进过无数的推演陷阱。我写满了好几本笔记本,反复演算:到底能不能成?该不该坚持?逻辑上,我似乎永远找不到一个让自己百分百放心的答案。直到有一天,刷到脱不花的那句话:不要反复推演,立即去做。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。那一刻,我心里涌出一句脏话:管他呢,干!于是我新建了一个文件夹,名字就叫“干出一个新世界”。那一刻开始,我的轨迹彻底改变。

这里有个悖论:人越聪明,越容易困在推演里。因为你看得见各种可能性,也预感得到风险,于是越发裹足不前。反而是那些“傻大胆”,先跳下去再说,结果在真实的反馈里,慢慢找到正确的方向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提过,人脑在面对不确定时,本能会寻求确定性,哪怕这种确定性是虚假的。于是很多人宁愿拖延,也不愿意先迈一步。但机会从来不会等人,拖到最后,你失去的不是一次尝试,而是一段可能彻底不同的人生。

脱不花的鲁莽,还体现在她的执行力上。她曾经为了办一次公开课,从偷溜进酒店听讲,到硬着头皮去谈场地,再到东拼西凑找到第一批学员,整个过程就是典型的“先干,再修”。你要说计划,她根本没有;你要说完美,她离完美差得远。但最终,那个场子还是被她撑了起来。更重要的是,在那场公开课上,她遇见了后来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的牛根生。试想,如果她当初因为没钱、没经验而退缩,这段缘分根本不会发生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实验。有一次我在写作社群里,让大家当场做一件“鲁莽”的小事。比如,马上发一篇只有500字的短文,不要推敲,不要犹豫,就发。结果很多人卡壳,说再想想吧,再修改一下吧。等到第二天,真正发出去的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。但你猜谁收获最大?正是那三分之一的人。他们收到了点赞和评论,看见了真实的反馈,反而更有动力继续。而那些犹豫的人,依然停留在空想里。

当然,鲁莽也不是盲目。脱不花的鲁莽背后,有一个清晰的逻辑:干了,才会有反馈;有了反馈,才知道哪里要修正。就像她当年第一次做提案,结果还是失败了。但失败本身带来了两个意外的好处:小项目的机会和培训师的角色。这说明,哪怕第一次摔倒,摔出来的裂缝,也可能是你通向下一个舞台的入口。

我也经历过返工的痛。记得当初筹备社群课程时,我在策划方案里反复调整,直到上线当天还在修改。结果第一次课程,因为准备过于理想化,实际操作漏洞百出,学员体验很差,差点砸了口碑。那一夜我几乎彻夜未眠。但硬着头皮继续复盘,和学员一对一沟通,听他们真实的抱怨和建议。第二次课程,我改掉了大部分形式主义的环节,留出更多互动,结果口碑反而翻了过来。那次返工,让我明白:计划再周密,离开执行都只是幻觉;执行再糙,至少能逼你面对真实。

鲁莽定律还有另一层含义:高手思维是我要做什么,而不是我会做什么。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时,他什么都不懂。但他想做的不是“我会不会做网站”,而是“我要不要把中国推向世界”。程维创办滴滴时,同样不懂技术,最初找的CTO还坑了他一把。但他想的是“我要不要解决打车难”,于是不断试错,直到走通了路。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,往往就卡在这个问题上:你盯着自己会什么,于是止步不前;而高手盯着自己要什么,于是边做边学。

你完全可以今天就试一试。比如,你想写作,却一直卡在“不知道写什么、不知道写得好不好”。那就别想,马上写下一段你此刻的心情,哪怕只有三句话。然后,发出去。不要等到你觉得自己会写了才动笔,因为“会写”是不存在的,只有“写了”才是真的。

资料显示,世界经济论坛曾经做过一个调查,70%的人在面对重大决定时,都会陷入长期的犹豫和自我怀疑。但在同一份调查里,真正最终取得突破的,多是那些能在不确定中先迈出第一步的人。因为行动本身,就是一种筛选。它帮你排除掉无数空想,只留下真实。

回望脱不花的经历,她的人生几乎是一次次鲁莽推动的。辍学、提案、公开课、进入罗辑思维,每一次都看似“不合逻辑”,但最后串联起来,却构成了一条别人难以复制的道路。她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:我做的很多事,当时其实不会,但我想要,所以去学。高手的秘诀,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会,但更敢于追问:那又怎样?

所以,当你下一次纠结时,不妨问自己一句:我要不要?如果答案是要,就别再等了,干起来。因为只有当你真正开始,问题才会一一显现,答案才会一个个浮出水面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一生都困在“想”里,从未进入“做”。他们永远停在门外,看着别人跌倒、爬起、再跌倒、再爬起,而自己始终没有摔过一次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