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你看不顺眼的员工,其实都是镜子里的自己 | 宁高宁
2025-09-25

午后的会议室,空气闷得很,投影仪的光打在白板上,闪着一点点尘埃。某个年轻员工在做汇报,声音有点紧,手心冒汗,眼神不敢直视领导。台下的管理者眉头紧锁,心里忍不住想:怎么又讲得这么乱?怎么就不能更用心一点?可就在同一个瞬间,旁边的同事却小声说了一句:“这小伙子挺努力的,至少敢站上来讲。”同一个场景,两种评价,反映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境。于是问题来了,我们看到的员工,真的是员工吗?还是其实是在照镜子,看见了自己?

宁高宁在演讲里说过一句话:你看不顺眼的员工,其实都是镜子里的自己。乍听会觉得刺耳,可越想越有道理。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别人,而是先照见自己。为什么很多领导总觉得团队不行,执行力差?为什么员工总是“不懂事”?真相常常是:问题并不在别人身上,而在于自己。

资料显示,哈佛商业评论曾调查过全球数百家企业,结果显示员工离职的核心原因中,超过60%与直接上级的管理方式有关,而非公司整体环境。这意味着,一个团队的氛围,往往就是领导者心境的投射。你焦虑,团队就混乱;你松弛,团队才敢放手做事。

在与一位创业者的对话中,他坦白过一个细节。他说:“我最开始创业那几年,特别讨厌下属质疑我,总觉得他们不懂,还敢挑战我。但后来发现,真正的问题是我自己太没有安全感,害怕别人看穿我的不足。”那天他喝了很多酒,红着眼睛说:“我最看不惯的,原来就是自己。”

这种镜像效应,生活中也屡见不鲜。父母常常嫌弃孩子沉迷手机,可自己每天却离不开屏幕;老师批评学生懒散,其实自己上课时也心不在焉;领导抱怨员工拖延,回头看自己提交的报告也一再延期。表面是对别人的指责,实际上是对自己缺点的投射。

这其中有个心理学原理,叫“投射效应”。当一个人不能接受自己某些缺陷时,就会把它放大到别人身上。比如你特别在意秩序,就会对别人的混乱格外不耐烦。你在乎效率,就会对别人磨蹭异常敏感。而你所谓“看不惯”的地方,很可能就是自己最薄弱的地方。

在团队里,这种效应尤为明显。有个经理抱怨手下年轻人缺乏责任感。可事实是,他自己平时交代任务就很随意,遇到问题推三阻四。结果员工学着领导的样子,形成了“推诿文化”。当他终于意识到,才发现所谓“责任感缺失”,根源在自己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实验。试着把你最不喜欢的员工的三个特征写下来,比如“拖延”“情绪化”“缺乏主动性”。然后冷静想一想,这三点在你身上有没有影子?可能不是完全一样,但总会找到对应。这个实验往往让人脸红,因为你会突然明白,原来你讨厌的,正是自己不愿承认的部分。

当然,照见自己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自己。反而,这是一个返工的契机。当你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时,不要急于掩盖,而是承认并调整。很多优秀的领导者,都是在一次次失败和自我反思中成长的。比如曾有位企业家在年会上说:“我过去总觉得公司需要更聪明的员工,后来才明白,公司更需要一个更成熟的我。”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员工鼓起掌来。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,而不是一味要求别人的领导。

在管理学里,有个重要概念叫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。意思是,当你期待别人变好时,他们就真的会往好的方向发展。相反,如果你总是怀疑、否定、打压,那他们就真的会变差。一个管理者如果整天给员工贴标签,说谁懒,谁笨,谁不靠谱,时间久了,员工就会被这种期待塑造成标签本身。可如果你选择相信他们,把他们当成潜力股,他们就可能真的成长为你希望的样子。

这并非虚言。谷歌曾经做过一个“氧气计划”,研究什么样的领导能让团队最有战斗力。结果显示,最受欢迎的领导者不是能力最强的人,而是愿意倾听、愿意信任、愿意给予空间的人。换句话说,团队的好坏,取决于领导者愿意给员工什么样的镜像。

有人会问,那是不是意味着领导要无条件包容员工?也不是。管理的关键在于边界感。真正厉害的管理者不是事事纵容,而是在批评之前,先照一照自己:这个问题是不是我造成的?比如执行力差,是不是制度太模糊?比如员工情绪大,是不是沟通方式太生硬?先自我反省,再指出问题,这样批评才有分量。

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: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”修身排在第一。你若自身混乱,就很难带出有序的团队。宁高宁说过,所有问题追根究底,都是自己造成的。这话听起来苛刻,但确实有力量。因为只有承认责任,才有改进的可能。

有一次采访里,一个下属评价他的领导:“他不完美,但他敢于承认错误。”这句话的分量,比任何KPI都重。因为在下属心中,这样的领导是可信赖的。你可以想象,一个愿意当众自省的人,他的团队气氛会有多透明和松弛。

所以,当你下次再觉得某个员工让你“看不顺眼”时,不妨停顿一秒,问自己:这是不是我的影子?是不是我没处理好的某个部分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恭喜你,你找到了成长的入口。

或许,这正是管理的本质:别人都是镜子,照见自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