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翻看张一鸣创业第一年的微博,我才明白牛逼的人很早就开始牛逼了
2025-09-25

夜里一点,灯光昏黄的出租屋里,一个年轻人盯着屏幕发呆。电脑上是自己写的第一版商业计划书,十几页,堆满了逻辑和假设。他揉了揉眼睛,突然点开微博,刷到一条2012年的旧动态——张一鸣当年写下的一句话:“步骤比方向更难。”短短六个字,让他愣了半天。那一刻,他突然意识到,牛逼的人,真的很早就开始牛逼了。

2012年,张一鸣29岁。那一年,他在北京海淀的一间小办公室里,创办了今日头条。表面上,这是一个普通创业者的故事,背景里却藏着无数困境:巨头的围剿,用户的不信任,团队的青涩,资金的焦虑。可如果你翻看他那一年的微博,就会发现,他早就用自己的方式,把难题逐一拆解。别人慌乱时,他在思考如何克服恐惧;别人满足时,他在琢磨怎样抵抗惰怠;别人短视时,他在训练自己耐心。每一句话,像是当下年轻人对未来的预演。

回到现实,很多人感叹:同样是29岁,我还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争一份考勤表,而他已经在搭建能改变行业的产品。差距到底在哪里?答案并不在于某个灵光一现的点子,而在于他如何对待自己的弱点。人性里最常见的恐惧、惰怠、短视、情绪化、过度自我强化,这些看似普通的毛病,他一个个掰开,写在微博里,像给自己写的提醒,也像留给后来人的注脚。

资料显示,2011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数量超过一百万家,但能活过三年的比例不足5%。创业环境残酷到近乎冷血,大多数公司死在了创始人的摇摆、惰性、情绪失控上。张一鸣没有跳过这些坑,只是他在最早的时候,就愿意面对和调整。就像他说的:“一次别以看一本为目标,比如看五页为目标,当下的力量0.1 > 0。”简单,却直指人性的漏洞。

那天我见到一位前字节跳动的早期员工,他回忆说:“他每天凌晨两点还在群里发需求,第二天九点照样开会。我们觉得他像机器人,可他经常提醒我们: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”员工说这句话时,眼神里有复杂的情绪——既佩服,又带点后怕。

这并非个例。很多人年轻时都以为努力就能换来一切,但真正的差距不在努力的数量,而在努力的质量。张一鸣强调“formalize decision-making process”,把决策过程写下来,留痕迹,方便复盘。这在当时显得迂腐,但几年后,字节跳动成长为全球化公司,靠的正是这种系统性的积累。

当然,他也失败过。2012年3月,一个刚入职的新员工第一天就走了,理由是节奏太快受不了。张一鸣写道:“希望他不是去那些‘毁人不倦’的公司。”这句话背后,是一次返工。他意识到,光靠自我激励不够,还要让团队学会享受挑战,否则组织会像沙子一样散掉。失败逼着他修正,不再只强调激情,而是逐渐构建文化。

如果你今天就想试试,可以做两个小实验。第一个,把你手头的目标拆小,比如看书别想着读完,先定五页,再累积。第二个,在做决策时,写下过程,不是结果。哪怕只有三行,也能帮你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。这些动作不复杂,却能慢慢训练你跳出情绪的惯性。

外部证据同样重要。哈佛大学谈判项目研究显示,在80%以上的沟通场景里,逻辑的作用不如情绪的安抚有效。张一鸣也提过:“当感到沟通困难时,最好的方法不是想技巧,而是更坦诚的沟通。”换句话说,他不只是靠算法做推荐,也靠算法一样的方法来调试自己和团队。

我记得在与一位投资人的对话中,他说过:“张一鸣的最大特点不是聪明,而是能不断迭代自己。”责任与解释在这里很清晰:投资人用资金来背书,而张一鸣用行动来背书。逻辑可以争论,资源的流动却是实打实的。

反观我们自己,很多时候不是不懂道理,而是困在情绪和惰性里。明明知道要锻炼,却总觉得明天再说;明明知道要沟通,却怕得罪人选择沉默;明明知道要长远,却被短期的小利吸引。张一鸣和我们一样有这些问题,但他选择正视并训练。

公开信息显示,201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平均年龄是27岁。那一年,绝大多数人把微博当作发牢骚的地方,而他却用微博当作自己的“修炼日志”。这不是天生牛逼,而是把别人当娱乐的事,当作了迭代自己的工具。

有人评价他:“他真的像机器人一样工作。”可仔细想,这句话背后是一种能力——把自己驯化。不是压抑,而是调试。人性无法消除,但可以被训练。正因如此,他才能从29岁的创业者,走到后来的全球公司掌舵人。

所以,当我们今天再翻看那一年的微博,不是要膜拜,而是要看清差距的本质。牛逼的人很早就开始牛逼,不是因为起点高,而是因为他们在别人还在推诿时,已经开始与自己的人性较劲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