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最顶级的自律:没事早点睡,有空多赚钱,平时勤读书
2025-09-25

那天深夜,我在图书馆外的长椅上,遇到一个刚下夜班的女孩。她穿着皱巴巴的工装,手里还攥着半截没喝完的咖啡。她跟我说了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:“我明明很累,却不敢睡,因为一睡醒,又得继续过这种日子。”她笑得有点勉强,那一瞬间,我突然明白,很多人嘴里所谓的自由,其实就是能按自己的节奏睡觉,能不用惦记钱包里的余额,还能在有空的时候翻开一本书,心里不慌。

仔细想想,人一辈子的困境和答案,往往都藏在三个看似普通的动作里:早点睡,多赚钱,勤读书。

有人说,这三件事简单到小孩子都能做到。但真正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人,少之又少。因为它们不是表面上的“行为”,而是需要把握节奏、管理欲望、重新分配精力的选择。

先说睡觉。英国《柳叶刀》在2019年曾发布一份关于全球睡眠的研究,结论是长期睡眠不足的人,抑郁风险提高两倍以上,免疫力显著下降。其实这些数据不用专家提醒,我们的身体早就发出信号。凌晨两点还在刷手机的人,第二天清晨一定很清楚那种头昏脑涨的代价。

有位朋友创业初期,每天忙到深夜。他说自己好像被按下了快进键,不敢停,不敢休息,怕一停下来就被对手甩开。可三个月后,他突然在会议上昏倒,送到医院才知道是极度疲劳引起的心律失常。那一刻他才意识到,所谓拼命,不过是拿健康为代价换暂时的进展。后来他给自己设下一个小实验:晚上十一点,无论工作到哪一步,都必须关电脑,泡脚,放松,强迫自己上床。刚开始很难,文件半写,邮件未回,焦虑得要命。但坚持一周后,他发现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反而翻了一倍。失败过一次的身体提醒他,早睡不是退让,而是续航。

再说赚钱。人到中年,缺一次钱,就能明白尊严有多脆弱。疫情那几年,我认识的一位出租车司机,因为没客源,只能转去送外卖。他跟我说过:“以前看不起跑腿活,现在觉得只要能有现金流,就是安全感。”他给自己做过另一种小实验,每天晚上回家,先把挣到的钱拿一百块出来,放进一个透明罐子。到月底,他会打开罐子数一数,这个动作成了他抵御焦虑的方式。他说:“我能看见自己努力的结果,这让我觉得,不管生活怎么变,我手里还有底气。”

网上流传过一句话:“成年人的崩溃,大多都是从缺钱开始的。”这句话不夸张。因为没钱的时候,你发现人情淡薄,梦想搁浅,选择全无。可一旦口袋里数字稳定上涨,很多本以为过不去的坎,都悄悄化解了。就像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在直播里自嘲:“不然我为啥写书,不就是因为钱不够花吗?”那些光鲜背后的人,也在琢磨副业,拼命寻找第二曲线。这让我们更清楚,赚钱不是贪婪,而是生存的必需。

至于读书,常常被人误解为“闲人的事”。可事实上,书才是最隐形的底气。厦门博物馆的那位保安杨贵宝,就是最生动的例子。他学历不高,却能把《道德经》背得滚瓜烂熟,能随口解说历史器物。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读书,坚持几十年,做了厚厚的笔记。游客和专家都惊叹他学识渊博,但他自己却说:“我只是把空闲时间都交给了书。”

这种沉淀不是立刻可见的改变,而是缓慢滋养的积累。你会发现,爱读书的人讲话有分寸,遇事不急躁,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更通透。法国作家蒙田说过:“读书是在别人的思想帮助下,建立起自己的思想。”这句话并非虚言。一个人的眼界,常常决定了他能走多远,而眼界恰恰是通过阅读不断扩展的。

当然,坚持这三件事,并不意味着一路顺畅。有人试过强迫自己早睡,但翻来覆去失眠,最后又爬起来开电脑,第二天照样困顿。有人设定过存钱目标,可半路忍不住买了心仪的东西,最后只能返工重算预算。也有人买了一摞书,刚翻几页就荒废在角落。但这些失败并不可怕,重要的是,能不能在返工之后调整方法,继续前行。

比如早睡的人,可以在白天增加运动,像仲念念那样用跑步消耗精力,让自己更快入睡;存钱失败的人,可以把钱分账户,消费与储蓄隔离,避免“眼见心痒”;读书荒废的人,不妨先选短小的随笔集,用十分钟一篇的节奏找回耐心。

生活的诀窍,不在于一蹴而就,而在于反复试错,慢慢修正。

有趣的是,这三件事看似分开,其实互为支撑。睡好了,你才有精神去赚钱;赚到了,你才有闲心读书;读多了,你又会更懂如何安排休息与金钱。它们就像三条交织的线,编织出我们生活的安全感。

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:“没事早点睡,有空多赚钱,平时勤读书。”乍一看是简单的人生建议,细细品,却是顶级的自律。

一个人能走多远,不在于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小事里,能不能守住最朴素的节奏。

当你能做到晚上安心入睡,白天不为钱愁,闲暇时有书相伴,你会发现,那些让人焦虑的迷雾,逐渐散去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