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不懂复盘,再努力都是低水平勤奋
2025-09-25

夜色未深,窗外的雨点像是不耐烦的鼓点,一下一下敲在玻璃上。阿杰坐在书桌前,盯着那份失败的项目报告发呆。几个月的辛苦换来这样一个结果,领导只丢下一句“下次注意”,同事拍拍他的肩说“别想太多”。可偏偏,他心里翻涌的是一句话——为什么自己总是在同一个坑里跌倒。努力过,可为什么总像是低水平地原地打转?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
很多人以为答案在更努力、更长的工时里。可真相往往更残酷——如果不懂复盘,所有努力都只是机械的重复,甚至可能是带着惯性把错误越滚越大。稻盛和夫曾说过,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打磨心性。而在工作里,复盘正是打磨心性的最佳场域。它不是事后的表演,而是向前的洞察。

复盘的起源来自围棋。对局结束后,棋手会将棋盘重新摆上,逐步推演每一个关键点,剖析自己当时的选择。这不是为了证明输赢,而是为了找出那一瞬间的犹豫、偏差、盲点。柳传志把这个理念引入企业管理,联想才有机会在复杂的市场里走出一条路。他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我的人生秘诀之一,就是勤于复盘。”这句话听起来轻巧,可真正践行的人并不多。

问题在于,大多数人对复盘的理解停留在“总结”。写一份PPT,罗列几点经验教训,就算完事。但总结和复盘的差别,就像看病时“自我感觉良好”和“做一套全面体检”。复盘需要直面目标与结果的差距,需要追问背后的因果,更需要从个人到团队的共同校准。

我曾经在一家创业公司见过一次典型的失败复盘。会议室里,气氛紧绷,项目负责人不断强调外部环境不利,市场不可控,团队人手不足。大家纷纷点头,却没有一个人把“为什么事前没有识别风险,为什么资源调度失衡”放在桌面。那次复盘开了整整四个小时,却只留下了一句模糊的“以后要更注意”。表面上是讨论,实际上是甩锅。三个月后,他们在相同的问题上再次折戟。

真正有力量的复盘,必须敢于把责任具体化。比如,某个数据指标异常,不是简单说“市场不给力”,而是要追问:是前期调研不充分?是执行环节偏离?还是目标设定本身就有问题?这种追问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,敢于背书。复盘不是推卸,而是找出谁来承担改进的责任。没有责任,就没有真正的改变。

复盘的价值,还在于它能让经验转化为组织的集体智慧。麦肯锡曾在研究报告中提到,全球高绩效企业普遍具备“学习型闭环”。他们不会只庆祝成功或惋惜失败,而是把每一次项目拆解成知识资产。一个团队能不能走远,就看能不能把一次次的个体经验沉淀下来,形成后人可以直接借鉴的策略。

可复盘并不是天然顺畅的过程,它往往伴随着失败、返工和痛苦的剖析。几年前我带队做市场推广,第一次大规模投放广告时,数据惨不忍睹。点击率不到行业平均的一半,客户转化率几乎为零。团队士气低落,我也一度想草草了结。但我们逼自己静下心,拆解广告文案、受众筛选、投放时段,一步步验证。甚至在实验中故意用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对比,去看用户真实反馈。结果发现,最初我们坚持的“高大上表达”根本打不到目标人群,他们要的是直白、明确的价值点。这次返工让我们损失了一部分预算,但换来后续数倍的转化增长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复盘的意义不在于回避失败,而是借由失败找到再出发的路径。

要让复盘发挥作用,有几个小动作,读者不妨今天就试试。第一个,把一天结束时的十分钟,留给自己写下三句话:我今天设定的目标是什么?结果如何?差距在哪里?哪怕再忙,也能坚持。第二个,把下周的某个固定时间,设为团队复盘的“空白会”,不谈业务推进,只谈过程反思。开始时可能生硬,但坚持三个月后,团队之间的默契会明显不同。

当然,复盘的难点还在于“知易行难”。很多人学过方法论,知道要回顾目标、评估结果、分析原因、总结规律。但真到实战中,往往被情绪裹挟,要么害怕承认错误,要么急于给出结论。就像开车一样,理论都懂,可遇到雨夜弯道,手心还是会冒汗。复盘需要时间的积累,需要不断在复杂的场景里磨出稳定心态。

复盘更是一种文化。一个团队如果缺乏坦诚,复盘就容易沦为互怼会、甩锅会、批判会。可如果有开放心态、实事求是的氛围,就能真正触碰问题的核心。我见过一个优秀的研发团队,他们每周都会做一次“无责复盘”。无论谁出错,都不先追责,而是把过程重建。因为他们相信,错误是系统问题的一部分,找到原因比追究责任更重要。正因如此,他们在关键节点几乎从未重蹈覆辙。

复盘的终极目标,是让个人和组织形成闭环。今天的行动和思考,能够直接服务于明天的选择。就像健身,不是一场跑步立刻见效,而是持续的积累,让身体悄然改变。复盘也是如此,短期可能看不到成效,但长期必然塑造思维模式,让人更清醒地走下去。

曾有人在采访柳传志时问:“你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”他回答:“不是成就,而是复盘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平淡,却包含着深刻的洞见。努力很重要,但努力之后的反思,才是决定能走多远的关键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直到职业生涯的后半程才意识到这一点。甚至有人从未真正做过一次复盘,就带着满心的困惑和遗憾离开职场。就像那句古话说的,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

如果你愿意,可以从今天晚上开始,关掉电脑前写下那三句话,哪怕只坚持一周,你会惊讶地发现,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已经不同。复盘并不是让你痛苦地解剖,而是让你在一次次的复现中,看清自己与世界的互动,看清努力和结果之间的隐秘链条。

或许你还在怀疑,复盘真的能改变什么吗?我只能说,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从不会浪费失败。他们懂得复盘,把每一次摔倒变成下一次奔跑的力量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