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如何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
2025-09-25

清晨的空气有点凉,楼下的环卫工人正用力推着垃圾车,脸上写着倦意。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时刻:闹钟响了三遍才爬起来,心里第一句话就是“唉,又是新的一天”。这种感觉像石头压在胸口,明明什么都没发生,却已经先输给了自己。为什么同样是一天,有人满脸阳光,有人眉头紧锁?区别往往不在环境,而在心态。

积极乐观不是天生的特权,而是后天一点点练出来的。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,人脑天生有“负面偏向”,更容易注意到危险与不足,这是进化的结果。美国心理学家约翰·卡奇欧波曾在实验里发现,负面情绪触发的神经活动,比正面情绪更强烈也更持久。这意味着,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,悲观会成为默认模式。所以,培养乐观心态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与生俱来的必修课。

有个朋友曾跟我讲过他的转折点。他在外企工作多年,习惯把自己逼到极限,生怕掉队。直到一次体检被查出血压严重超标,医生叮嘱必须减压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他起初很抗拒,总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,但夜里失眠越来越严重。后来,他试着每天写五分钟日记,不写工作的事,只写当天的小确幸。有一次写到“午餐的番茄炒蛋比昨天咸了一点,但更下饭”,他竟然笑出了声。那一刻他明白,心态可以被训练,就像肌肉能靠锻炼强壮。

这种小动作,恰恰是改变的开端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项研究显示,坚持感恩练习三周,参与者的幸福感平均提高25%。这不是心理安慰,而是神经科学验证的结果。当我们记录正面事件,大脑会重新塑造神经连接,让人更容易捕捉积极信号。反过来,如果总是沉浸在抱怨里,大脑的消极回路就会越来越牢固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尝试都会一帆风顺。另一位朋友,模仿网上的“积极自我暗示”,每天早晨对着镜子说“我一定会成功”,结果没几天就放弃了,因为他觉得自己在骗自己。这是典型的“返工”案例。暗示并不是喊口号,而是要与真实目标挂钩。比如,你想坚持跑步,不妨告诉自己:“我今天会跑十分钟,因为我想让身体更轻松。”这种说法比“我必须跑十公里”更有效。它能降低抗拒,让你先迈出小步。

还有一个实验值得一试。心理学家托尼·罗宾斯提出的“启动练习”,每天十分钟,先做深呼吸,再想三件值得感恩的事,再想象目标实现的画面。我试过几次,有一次想象自己演讲顺利结束,台下掌声响起,心里真的涌起一股暖流。那天我工作格外高效。虽然有时候想象的画面不够生动,效果就打了折扣,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:状态是可以人为设定的。

积极乐观并不是自欺欺人,而是对抗内心消极惯性的工具。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的报告里指出,全球每年约有2.8亿人患抑郁症,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长期消极思维模式有关。乐观心态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它能成为一道缓冲墙,让人不至于轻易坠入黑暗。

我特别记得一个细节。一个母亲带着儿子在医院做化疗,孩子脸色惨白,却还在笑着说:“妈妈,今天的护士阿姨手很轻,没那么疼。”那一瞬间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“看见好的一面”。生活里永远有坏的部分,但选择看哪一面,决定了你心里的重量。

所以,如果你真想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,可以从三件事做起。每天花十分钟做一个启动练习,把状态调到正面;在行动中觉察到消极想法时,及时用积极暗示替换;晚上写下成长日记,把一天的收获与感恩定格下来。错过一天没关系,重新开始就好。

养成心态的过程,很像种树。前期浇水看不到变化,心里难免怀疑,但根系已经在土里扎下去了。等到某一天,枝叶突然冒出新芽,你才会发现,这段日子没有白费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