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关于人性的33个真相,看完我倒吸一口气
2025-09-25

深夜的火车站,总有人提着沉重的行李,眼神却空空落落。你会忍不住想,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像是背着看不见的石头,走一步都艰难,而有的人明明也经历风雨,却还能保持从容?人性里藏着的秘密,往往比外界的风雨更沉重。越是往深处看,越发现我们不是被环境打败,而是被自己心里的力量推着走。

弗洛伊德说过,人可以抵御攻击,却很难抵御赞美。这句话我第一次读到时心里一震。想想看,被骂的时候你会防御,会解释,会还击;可被夸奖的时候,哪怕明知道对方是客套,你还是忍不住受用,甚至被牵着走。人性里的软弱,不在外部的打击,而在我们无法抵抗的欲望。欲望让人前进,也让人失控。

曾奇峰写过,人都会在轻视别人时很迟钝,被别人轻视时却极度敏感。那天我在办公室看到一个同事,因为被领导一句“这个方案还需要再修改”,整个人沉默了半天。其实那句话并没有否定她的努力,但她的反应比任何批评都激烈。后来她自己说:“我不是怕改,我是怕被当成没价值的人。”这就是人性的真相之一,我们渴望认可,甚至把认可当成生存的凭证。

现实中最让人震撼的,是自由与责任的冲突。弗洛伊德指出,大多数人并不真的想要自由,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。表面上人人喊着要掌控人生,但真把决定权交到手里,很多人宁愿退回去,依赖别人安排。这并非懦弱,而是因为自由太重,需要为自己的每一步负责。自由好像阳光,看起来温暖,晒久了却灼人。

一个朋友在互联网公司待了十年,习惯了KPI、习惯了目标、习惯了被推动。有一次公司裁员,他失业在家,本以为能自由安排,却在头三个月每天都焦虑到失眠。他说:“我以为我渴望自由,结果才发现我害怕自由。”这种心态并不少见。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提醒过,现代人常常活在幻觉里,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,实际上是别人希望他要的。

矛盾在于,我们既想要爱,又害怕爱。卡伦·霍妮说过,一个人真正能喜欢别人时,就会相信别人也能喜欢自己。但多数时候,我们怀疑,担心自己不够好,于是拼命讨好,或者干脆退缩。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:一对情侣,刚开始时男生每天不眠不休地追求,等恋爱关系确定了,热情反而退去。不是爱消失了,而是他回到了人性的惯性。

说到孤独,荣格的那句话很扎心:孤独不是因为没人,而是因为无法交流最重要的感受。我曾经在聚会上看到一个人,笑得最大声,喝酒最起劲,可结束后一个人坐在出租车里,眼泪却止不住。旁人只看到热闹,却看不到他的孤独。孤独不是外在的空位,而是内心的空洞。

更深的真相,是我们都无法完全成为自己。霍妮说,无法成为自己,是一切绝望的根源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?明明知道自己想画画,却去学金融;明明喜欢安静的乡村,却硬撑着在大城市打拼。久而久之,你活成了一个角色,而不是自己。这种背离,比任何失败都痛苦。

尼采提到,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:骆驼、狮子和婴儿。骆驼阶段,我们听命、忍耐,背负别人的期待;狮子阶段,我们开始说“我要”,主动争取自由;婴儿阶段,才能真正活在当下,享受存在。很多人停在骆驼,有些人冲到狮子,却少有人能回归婴儿。婴儿不是幼稚,而是最自由的状态。

人性还有个讽刺的地方,抱怨。抱怨者常常把自己想象成被一个更高的力量操控,安排一切,却安排得不好。于是他愤怒,却又无能为力。抱怨一旦成为习惯,就像鸦片,越吸越沉。你会发现,他抱怨工作,抱怨婚姻,抱怨社会,最后连自己都放弃了改变。

这里插一句我自己的小实验。有一段时间,我强迫自己在抱怨前先写三件值得感恩的事。比如今天电梯刚好停在我这一层,今天午饭没有排队,今天朋友给我发了条鼓励的信息。开始的时候很别扭,觉得没意义,但坚持两周后,我的抱怨明显减少。这个实验告诉我,人性虽然有惯性,但可以被训练。

当然,也有失败的返工。比如我尝试过极端的“积极暗示”,每天照镜子说“我很棒”。结果坚持不到一周就放弃了,因为那时的自我怀疑太强,这样的暗示反而让我觉得虚伪。后来我学会调整,不再说空话,而是告诉自己“今天我会完成这一个小任务”。小到可控的目标,才有力量。

荣格提醒过,一个人没有觉察到的东西,最终会变成命运。这句话太扎心。你没觉察到的自卑,会在关键时刻拖住你;你没觉察到的愤怒,会在关系里摧毁一切。人性真相不是要你绝望,而是要你看清:当你看见它,它就不再是命运,而是选择。

这些真相放在一起,可能让人倒吸一口气,但也让人松了一口气。因为原来困住我们的,不是世界太复杂,而是我们自己没看清。正如阿德勒说的,世界本来单纯,是我们自己把它变复杂。

有个朋友在读《金刚经》时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”他说这不是叫人消极,而是提醒我们:别被虚幻的执念拖住脚步。人性有阴影,但阴影并不可怕,关键在于能否学会与它共处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