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中国超2亿人单身:这届年轻人找个对象,怎么就这么难?
2025-09-25

深夜的便利店,灯光惨白,货架整齐。收银台前,一个女孩盯着手机,指尖停在聊天框上,始终没有按下发送键。屏幕上只有短短几个字:你在吗?她删了又写,写了又删。外头雨点噼里啪啦,她心里比这雨更乱。二十七岁,她依然单身。不是没人追,而是每一段关系,都走不到终点。她叹了口气,掏出零钱买了一瓶牛奶,对自己说:算了,一个人也挺好。可是转身时,眼神里的落寞出卖了一切。

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,中国单身人口已经超过2.4亿,其中超过7700万人独居。这个数字背后,不只是冷冰冰的统计,而是一张张真实的脸,是深夜刷短视频的年轻人,是春节回家被催婚的青年,是加班到深夜回到空荡出租屋的白领。为什么这届年轻人,找个对象就这么难?

原因不在于不渴望,而在于现实。结婚率的曲线在下降,离婚率的曲线在上升。2019年,民政部统计的结婚登记数是927.3万对,比上一年下降8.5%;而离婚登记数却达到470万对,比上一年增长5.4%。这组数字摆在那儿,很刺眼,也很冷酷。大家不是不想结婚,而是不敢轻易结婚。

父母常说,他们那个年代,二十二三岁孩子都满地跑。而如今,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51.6%,一半的年轻人大学毕业时就已二十二岁往上,再加上研究生、考证、进职场的周期,真正能站稳脚跟的年纪,往往已经奔三。房价、育儿成本、职场竞争,让婚姻不再是顺理成章的自然阶段,而是一场需要周密计算的冒险。

在与一位朋友的对话中,他说:“不是我不想恋爱,而是我不敢随便恋爱。恋爱意味着责任,结婚意味着成本。爱是美好的,可生活是沉重的。”他三十岁,事业刚起步,工资刚够在大城市租房。他算过账,结婚买房至少需要一百万首付,对他来说,简直是天文数字。表面上,他还是那个谈笑风生的年轻人,实际上,心里压着无法呼吸的重负。

不只是钱,还有选择。现代的婚恋市场,更像一个无限扩展的超市。长相、学历、收入、家庭背景,都成了明码标价的标签。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越强调门当户对。调查显示,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人群里,认同“门当户对能带来安全感”的不到三成,而在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群中,这个比例达到50%到70%。选择越多,挑剔也就越多。可是挑剔到最后,反而错过了相遇的时机。

自由带来了眩晕。有人说,相亲平台上的年轻人,平均需要五次见面才能结束单身。看似机会比过去多了,实则选择越多,犹豫越久。很多人空窗三年五年,已经成了常态。孤独成了代价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上海工作的阿慧,已经三十二岁。她的爸妈一遍遍催她结婚,甚至替她注册了婚恋网站账号。她去过几次相亲,回来都摇头:“不是不合适,就是太功利。”她想要的是心动,可对方聊的都是收入、车子和户口。她说:“感觉谈的是合同,不是感情。”于是,宁可回家点外卖,看剧到深夜。

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,人类需求分五层:生理、安全、爱与归属、尊重和自我实现。吃饱穿暖之后,人自然会渴望爱与归属。但当代年轻人卡在一个尴尬的夹层:生理和安全刚刚满足,尊重与自我实现又强烈拉扯,于是爱成了最先被牺牲的一环。他们会说:“我先搞钱,爱情以后再说。”可时间从不等人,等你回过神来,可能已错过了那份单纯的勇敢。

在婚姻里,彩礼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它之所以容易引发争吵,根源就在于利益被看作单向流动。人类学家阎云翔在《私人生活的变革》中提到,六十年代以前,高额彩礼的收益者大多是女方父母。而八十年代后,彩礼逐渐演变为财富从上一代向新家庭的转移。换句话说,本意是创业基金,却常常被异化为负担和对立。

我们常忘记一个核心:亲密关系,本质是共同体。经济学中的“帕累托最优”,讲的是在不让任何一方变差的前提下,让至少一方变好。放在婚姻里,就是双方婚后的生活都要比婚前更好。要实现这一点,靠的是彼此的投入和共同成长,而不是互相消耗。可是现实里,很多关系走偏了,变成了零和博弈。谁都觉得自己更值得,谁都觉得对方付出不够。

于是,年轻人干脆退回自我,享受单身。单身的好处是自由,不用迁就,不用妥协,不用应付复杂的关系。可代价是孤独。一个人看电影,一个人去医院,一个人扛下所有委屈。白天说“我很好”,夜里却盯着天花板发呆。

有人尝试过改变。小林三十岁生日那天,逼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:下载一个交友软件,每天主动跟三个人聊天,坚持一个月。刚开始,他觉得尴尬,聊到第三天就想放弃。可咬咬牙,他还是坚持了。一个月后,他认识了十几个新朋友,其中有两个人让他觉得值得深入了解。他说:“原来,不是机会没有,而是我没主动。”

也有人在试错中返工。小张曾经闪婚,半年后离婚。他说那是自己最失败的决定,但也是成长最快的阶段。他开始认真反思,才明白婚姻不是激情,是责任。他没再急着进入下一段关系,而是花了两年时间,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成长上。后来,他遇到的伴侣,才真正契合。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修正方向的契机。

这让我想起梁永安教授的一句话:“爱情不是证明身份的手段,而是一起创造幸福的过程。”可惜太多人,把它当成了筹码,结果在博弈中失去了温度。

所以问题的核心,从来不是年轻人不想爱,而是爱变得太复杂。社会节奏加快,成本抬高,选择膨胀,自我意识觉醒,这些因素叠加,让亲密关系难上加难。

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:亲密关系里,付出不是亏损,而是投资;单身不是失败,而是选择。真正的关键,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跳出计算,把“爱”看作共同成长的契机,而不是一场零和博弈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还没等到那个契机,就先被生活磨平了热情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