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消费主义、PUA、传销……我们为什么总是不知不觉被洗脑?
2025-09-25

清晨的地铁车厢里,手机屏幕一闪一闪,推送、广告、短视频轮番轰炸。小王困倦地靠在角落,刷到一句话:“人生就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”他心里一热,差点点开旁边推送的旅行套餐。可下一秒,银行卡余额的冷冰冰数字让他清醒了一点。那一瞬间,他突然冒出一个疑问:为什么自己会下意识觉得“没旅行,就不算潇洒”?这个念头,是从哪里灌进脑子的?

这种微妙的感觉,不只是小王一个人的困惑。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,被广告语、短视频、甚至某些关系里的话语操控。消费主义、PUA、传销,这些听起来很遥远的东西,其实都在用相似的手法,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交出判断力。

我想起一个场景。几年前,在一个职场分享会上,有个年轻女孩问嘉宾:“为什么我明明知道领导在画大饼,但还是忍不住跟着干,甚至熬夜?”嘉宾笑了一下,说:“因为你的大脑选择记住了希望,而忘记了来源。”那句话让我心里一震。

资料显示,人类大脑更容易遗忘信息的来源,却保留信息本身。这就是为什么,你可能还记得小时候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,却早已忘了这句话出自广告。心理学实验也证明,当信息源消失,人们几乎无法再推翻当初的逻辑。你会觉得这是“常识”,而不是被植入的暗示。

广告商、营销者、操纵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。他们不需要说服你,只需要让你反复接触。当来源淡去,结论就会被孤立。到那时,你甚至忘了自己为什么会讨厌某个明星,为什么会害怕吃隔夜菜,为什么会觉得送礼就该送昂贵保健品。你只记得那份讨厌,那份害怕,那份“理所当然”。

在与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中,他说:“被洗脑的根源不是别人说得多么高明,而是我们自己忘得太快。”这句话让我想起一段失败的经历。

几年前,我差点被拉进一个投资项目。那时对方不停强调“这是趋势”“很多人已经赚到钱”。我心动了,差点交钱。幸好当天晚上,我强迫自己写下笔记:这份冲动是从哪来的?是谁说的?有没有证据?写到一半,我突然意识到,所谓“赚到钱”的人,我一个都不认识。第二天冷静下来,我彻底放弃了。回想起来,那一次如果没有刻意留下“来源”,我可能已经成为受害者之一。

这也是我后来养成的一个小动作。每当我被一句话打动,或者被某种感觉左右时,我会立刻写下触发它的源头。比如“看到朋友圈的广告图”或者“同事随口的一句话”。这样,当几天后情绪褪去,我还能回溯原点,不至于被孤立的记忆牵着走。你可以今天就试试。拿出手机备忘录,把最近三次让你心动消费的瞬间写下来,然后标注触发点。等你回头看,会惊讶地发现,很多冲动根本没有合理的支撑。

但人不是总能保持清醒。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小芳,她在感情里被男友长期PUA。男友常说:“要不是我,你早就混不下去了。”久而久之,她真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朋友劝她时,她嘴上说“知道他有问题”,但转头还是回到那段关系。后来她在咨询中哭着说:“我已经忘了,当初是他追的我,是他夸我聪明能干。”这就是记忆被操纵后的残酷现实。来源被抹掉,逻辑就难以重建。

美国二战时的宣传片也提供了经典案例。刚上映时,士兵们知道那是政府拍的,觉得无所谓。可几个月后再调查,观看过的士兵参军意愿明显提高。原因就在于,他们忘记了那是宣传,只记住了“为国牺牲等于英雄”。这就是洗脑的高明之处,不是立刻奏效,而是等遗忘发生。

反差在这里格外明显。表面上,你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,实际上,你早就被暗示牵着走。表面上,是你主动去消费、去付出、去相信,实际上,是遗忘剥夺了你质疑的能力。

如何避免这种陷阱?除了写下来源,还要学会留证。比如当你对某件事产生强烈情绪时,立刻问自己一句:“如果没有来源,这个感觉还成立吗?”这句简单的追问,就能切断很多无形的操纵。

我记得另一个失败的例子。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理财博主推荐基金,他说得特别笃定,还列了长长的逻辑链。我当时没多想就跟着买,结果两个月亏掉不少。回过头看,我发现自己没有留证,没有验证他说的数据出处。那次亏损的痛,让我彻底记住:如果来源无法追溯,所谓逻辑就站不住脚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,我们每天都在被暗示。奶茶广告说“喝一杯就能治愈烦恼”,化妆品广告说“全套色号才是爱她的方式”。但现实呢?好好睡一觉、陪伴、认真沟通,这些才是最有效的答案。只是它们不会被资本推送到你眼前。

在社会学者的研究中,有个结论让我印象深刻。长期被广告轰炸的人,即便理智上知道广告夸大,也依旧会在消费时受影响。这是因为大脑对重复信息的记忆更深刻,而对来源的防御会逐渐消失。换句话说,你并不是傻,只是人脑的本性如此。

那我们能做的,就是刻意留下痕迹。日记、标签、截图,这些都是抵抗遗忘的武器。很多人觉得写日记幼稚,其实它是防止洗脑的利器。它让你能随时回到源头,提醒自己:那不是常识,那只是别人想让你相信的逻辑。

我曾经问过一位老记者,他在几十年职业生涯里,最重要的习惯是什么。他想了想,说:“不信口传,不断源头。”这句话很朴素,却正中要害。因为当你能守住来源,你就能守住判断力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