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万物资始:资之一字的玄机
2025-09-25

天地之间,有文字以记言,有言语以传心。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,而是古人以性灵观照万象的提炼,寄托了思维的血脉,也安放了灵性的踪迹。今观“万物资始”一句,语义宽宏,气象万千,而其中的“资”字,似乎平常,却为全句之枢纽。若不明资之深义,便难得其句之骨血。于是须从文字学之源,义理之脉,形而上的玄思,直至古代神秘的修辞与隐喻,一一探照,方能体会到资字在这句话中的震荡与光明。

资之字形,本从贝,从次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资,财也。从贝次声。”贝者,货财之象,乃古代货币,以物之交换为生民之需。次者,次序也,渐进也,象征层叠与承接。二者相会,便构成了资的雏形。其初义为财货,为所依凭的资源。资字由此而来,生民赖以资生,万事赖以资用。若只停留在财用层面,则是世俗浅解。然观“万物资始”之句,岂能只是说“万物以钱财为始”?此必不然。故当转而细究资之引申,才能见其形上之妙。

资在语言系统中,有几个重心:一为“资生”,即所凭以生存之物;二为“资助”,即相互成就之助缘;三为“资质”,即禀赋根本,天性本源。由此三端可以看到,资不仅限于外物,更延伸到生命之所由,性灵之所具。资在“始”之前,意味着万物的开端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因有所凭,因有所托,因有所资助,才能起于太初。这便与儒道佛三家之思皆暗相照应。

从文字学再推一步,资中的“次”值得深究。次者,非首也,非终也,而为中继,为承接。次之义即显资的功能并非自足,而是处于循环链条之中。资之所以为资,不在于它本身,而在于它能助始,能托始。此处暗合《周易》“生生之谓易”,即宇宙之运行无有中断,总在资与始之间循环往复。资者,不自有,不独立,而总在关系之中。其哲学意味在于,万物之开端,并非孤绝的独立点,而是从资中来,从承接中来,从前缘积累而成。

若观道家玄思,资字与“始”并置,便有了更微妙的含义。道家常言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此中“生”即资之功能,乃道资始之义。资不是道本身,而是道与万物之间的媒介,是那不可见的助缘。譬如种子发芽,看似一瞬之间的始,其实内中必有土壤之资,水气之资,日光之资,四时之资,方能令种子有始。故万物资始,不是说万物从零生起,而是说万物皆由资而得始,由种种条件聚合而显现。这与佛家“诸法因缘生”遥相呼应。缘者,资也。佛经《杂阿含经》云: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”此即资始之义。

若再观人之立身,资可指“资质”,即生而具足之根性。资质既是天赋,也是限制。所谓“万物资始”,于人而言,是说每一个生命之始,皆由其资质决定其方向与可能。资之深意在此显出宿命与自由之间的张力。资不是死板的定数,而是提供起点的根基。始于资,然后可因后天修为而变通。正如孟子所言:“虽有天下之美质,弗学,不足以成君子。”资与始合在一起,便兼具宿命与修行的两重意义。

资还有一种古代神秘学的隐喻意义。贝者,海之物。古人以贝为货,实乃取大海之象,海为万物之母,水为阴阳之始。贝象征着海之给予,暗示资乃大海般的无尽潜藏。而次者,层叠如波,循序如潮。资字合而为一,恰似大海之波浪,层层叠叠,推送万物之始。此意可与《淮南子》言“万物莫不资始于阴阳”相呼应。阴阳即大海之潮汐,资始之根。若从神秘主义角度看,资之所以能与始连用,是因为资承载着某种“无中生有”的媒介力,如同炼金术中“溶剂”的功能,它不是最终产物,但若无它,始无从生。

进一步说,资的本义与“赍”相近,赍为持,携带。资亦有“以为资粮”的意味。佛经常言“资粮”,分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,皆为成佛之所需。所谓“万物资始”,放在佛教语境中,便是说一切法之生,皆因资粮之具足,才有始动之机。无资粮,则始不得成。资粮不是单一事物,而是缘起网络,是福慧的积累。资之义因此超越财货,成为生存与觉悟的必要条件。

再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,资常被理解为资本与资源。人类文明的发展,本就是“资始”的过程。农耕需要土地之资,工商业需要资金之资,科技需要知识之资,制度需要信任之资。每一次社会的起始,皆因有资而动。所谓“万物资始”,于人世而言,是文明更替与历史演进的铁律。若无资,则始空谈;有资,始方可行。这便揭示了资作为社会动力的深层机理。

若再以心理学之眼观看,资就是心灵的储备。个体成长的每一次开端,皆由过往的资积所托。孩童的天真、少年的激情、青年的理想、壮年的担当、老年的智慧,皆是心灵资粮的沉淀。资不是始的替代,而是始的根基。资让始不至于虚空,而有根有源。于是“万物资始”一句,便在心灵层面提醒人,万事不可妄谈开端,开端必有资托,必有深层积累。理解了这一点,便能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不至于空想,而能从资中寻找转机。

更高一层,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解读,资是存在的条件性。始者,现象之初起;资者,存在之条件。康德在《纯粹理性批判》中说过:“没有条件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。”此即与资始之理相通。存在不能无缘而起,必有条件。资便是条件性之体现。万物资始,便是说一切存在的显现,皆因条件之具备。这不是抽象推演,而是对现实的揭示。资不仅是物质条件,也是精神条件,关系条件,乃至时间条件。始之所以能始,是因为资早已在场。资的在场,使始成为可能。

综上所言,资字一笔一划之间,既有文字的形音义根源,又有哲学的条件论深义;既指向社会历史的资源资本,又呼应佛道思想的因缘资粮。资非静态之物,而是动态之缘。资不是孤立的存在,而是始的依托。万物资始,揭示的并非万物从何处来,而是万物如何来。它道出了存在之逻辑:一切开端,皆因有资;一切新生,皆由资托。此即古人用一个“资”字,所透出的宇宙秩序。

当我们再读“万物资始”这四字时,便不应视之为一句空洞的格言,而应体会其中的连绵逻辑与玄远气息。资是始的条件,始是资的展开。两者如阴阳交互,如潮水起落,如因缘互生。资之所以可贵,在于它提醒人们,世间万事并非孤立自足,而是互为凭依。始之所以壮丽,在于它能在资的积淀中迸发新的生命力。理解这一点,便能对待万物时怀有谦卑,对待人生时怀有笃定,对待世界时怀有敬畏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