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王健林被限高背后:万达神话的真相与续命之战
2025-09-28

最近关于王健林和万达的消息又上了热搜:公司新增被执行信息、本人被限制高消费。很多人只看到“限制高消费”五个字就情绪上来了,其实这是一种民事执行阶段常见的措施,目的是敦促尽快履行义务,不是刑事处罚。理解这点,有助于我们更冷静地看待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。

一、王健林和万达是怎么起来的
王健林出身军人系统,转体制后下海创业,万达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连房地产业务起步。真正让万达“跑起来”的,是后来全国复制的“万达广场”——一种把购物中心、影院、餐饮、娱乐、生活服务打包在一起的城市综合体。中国城镇化加速、居民收入提升、地方政府希望引进现代商业配套,这些因素叠加,万达广场就像“城市的消费基础设施”,在二三四线城市尤其吃香。一个广场落地,就带来就业、客流和税收,也给万达带来可观的租金和管理费现金流。

二、万达模式的“妙处”与“代价”
万达的高明之处在于标准化复制:拿地、建设、招商、开业,一套流程打通全国,规模越大,品牌越强,招商越容易,形成正向循环。后来,万达开始从“自己持有物业收租”为主,逐步转向“输出管理、拿管理费”的轻资产思路,既想保住现金流,又想降低负债、提升回报率。这种“重转轻”的方向没错,但它有个前提:融资环境配合、资本市场认可。如果外部环境急转直下,模式切换的节奏就会被打乱。

三、全球并购的高光与回撤
在顺风顺水的年代,万达在海外连环出手:院线、体育公司、电影公司……逻辑是“内容+渠道+场景”,把影院、购物中心里的人流,与影视体育内容的供给打通,想象空间很大。可并购不是买完就行,关键是协同和现金流。外部环境一收紧、汇率和资本流向一变化,这些资产的协同兑现慢、处置难度大、时间成本高,反而成了新的压力点。后来万达逐步减持或退出部分海外资产,就是在“轻装”求生。

四、拐点从哪里来
从2017年前后开始,海外并购监管趋严、地产融资逐步收紧;到2020年“三道红线”落地,整个地产行业的杠杆扩张被按下刹车。同时,居民消费更理性、线上渠道更强大,一些城市的购物中心承压,出租率、坪效、商户健康度都需要更精细的运营来维持。这些宏观和行业变化叠加,等于把万达的现金流、融资滚动和资产估值同时“夹住”。如果商业管理平台的上市或再融资窗口又迟迟打不开,就会被动进入“卖资产、引战投、展期、降杠杆”的长期战。

五、这次的“限制高消费”意味着什么
简单说,就是公司在被执行事项尚未妥善履行时,法院对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采取的约束措施,限制的是出行和非必要的高消费活动,逼着你把注意力放在履行义务上。它会影响个人的商务安排和社会观感,也会传导给合作伙伴、金融机构,带来谈判上的额外摩擦。但这并不等于企业经营就此停摆。商业项目的日常运营、商户服务、顾客体验等,仍然需要继续,甚至更要稳住。

六、从社会、企业、政策三角看“本质”
社会层面,万达广场在很多城市起到“把人气聚起来”的作用,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的景气度背后是人口、收入和消费信心。一旦人口增速放缓、消费转向线上或更精打细算,线下综合体就必须用更强的内容和体验去留住客流。
企业层面,本质是“杠杆+节奏”的双重考验。高周转年代,规模越大越占便宜;流动性趋紧时,谁的负债短、谁的资产变现慢、谁就更难熬。并购在顺境里放大想象,逆境里放大负担。
政策层面,国家强调稳金融、稳地产风险,地方重视就业和商业活力。对像万达这样的运营型企业,思路往往是“依法执行+市场化重组并行”,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,尽量让项目运营不断档,避免商户、就业和消费端受到二次伤害。

七、万达可能的几条路
第一,继续腾挪资产和负债:卖非核心、保核心,拉长债务久期,稳定项目层面的经营现金流。这条路慢,但现实。
第二,让商业管理平台再资本化:不拘泥于一种上市通道,探索私募入股、REITs合作、资产证券化等,把“稳定的管理费和分红预期”树起来。
第三,城市层面的合作:在关键项目引入地方产业基金或城投平台做股权协同,换运营稳定和信用背书。
第四,更深的组织与运营升级:把“招商—运营—内容—数据”做成一个闭环,提升坪效、提高租户存活率,用经营质量对冲外部波动。

八、给企业家的启发(用大白话说)
别把融资当“救火队”,要把它当“长期产品”来设计:银行、债券、股权、REITs、供应链金融,比例和期限要搭配,防止短债长投。
利润好看不等于能活下去,优先保证现金流的安全边际,留出“过冬粮”。
跨界和出海一定要有产业逻辑,协同落不下来,再漂亮的故事都是负担。
轻资产不是“不要资产”,而是提高可变成本的占比、降低刚性成本; 同时保留一定的自持资产,以备关键时刻能“借得到钱、撑得住盘”。
对赌条款别轻易签把生死系在外部窗口上,IPO不是你能完全掌控的事。
信息要透明,评级机构、银行、商户、媒体,都是你的“叙事对象”。危机里,坦诚往往比硬扛更省钱。

九、王健林的功与过
功在于,他把中国的商业综合体做成了全国网络,确实推动了很多城市的现代服务业,带来了就业和人气。还曾尝试“内容+渠道+场景”的协同,做过探索。
过在于,模式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度太高:高杠杆、快节奏、对资本市场窗口敏感;海外并购的协同兑现慢,一旦宏观切换就变成处置难题;在“去杠杆”的过程中,节奏选择和外部窗口的错位,放大了阵痛。

十、普通人的关心:我所在城市的万达会怎么样
大多数情况下,项目不会轻易停摆,因为这牵涉商户、就业、消费场景和地方信用。更可能看到的是幕后股权变化、引入新伙伴、优化债务结构,以及更精细的运营。消费者最能感受到的,可能是活动、内容、业态组合的升级和调整。对商户来说,关键是客流、租金和服务能否稳定下来,这需要运营团队的硬功夫。

结尾
企业的兴衰,往往既是个人能力和团队执行的结果,也是时代与政策、金融周期共同作用的产物。万达从规模叙事走到韧性叙事,是中国民营企业穿越周期的一个缩影。今天我们看到“限制高消费”的新闻,不必过度情绪化,更应该从中提炼可复用的经验:稳现金流、降杠杆、重运营、善沟通、留余地。这些朴素的道理,恰恰是在风口退去时,最值钱的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