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这一生,都在为认知买单
2025-10-01

夜深了,路边摊的灯光还在闪烁,摊主一边收拾桌椅一边自言自语:“现在的人啊,真是各说各的理,谁都不肯听。”一句抱怨,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。生活中,固执的人太多,他们认定的东西就像长在脑子里一样,不管事实怎么摆,都不会改。

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。医生反复解释无痛分娩的安全性,丈夫却一口咬定“不行,会影响孩子”,最后妻子忍痛喊出“我恨你一辈子”;银行里,警察连续劝说大爷别转账,他还是执拗地相信电话那头的骗子,结果被骗走五百多万;更离谱的,有人竟然把二十多种水果榨汁后静脉输入身体,幻想“补充营养”,结果差点丢了命。

为什么会这样?不是因为他们坏,更不是因为他们蠢,而是他们的认知停留在某个狭小的层次。人这一生,其实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。

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的“达克效应”。最典型的例子,是美国匹兹堡的抢劫犯惠勒。他居然不戴面具就持枪抢劫,还以为自己能逃过摄像头。理由是什么?他把柠檬汁抹在脸上,坚信自己能“隐形”。他不知道柠檬汁只能在纸上隐字,却自信满满地认为警察看不到自己。

缺乏知识的人,往往最自信。就像有些新手司机,胆大妄为;有些成绩差的学生,总觉得自己考得还不错。无知,让他们无畏。罗翔说过:“知识越贫乏,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。”这句话点中了要害。

那是不是说,只要远离这类人就好?在很多时候,是的。与固执的人争论,就像掉进泥潭,不但说不清,还会被拖下水。生活经验告诉我们:常与同好争天下,不与傻瓜论短长。

可问题在于,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常常陷入固执?美国心理学家乔治·凯利提出过“个人构念”的理论。每个人的认知,其实都是过往经验和见识拼成的图谱。当经验单一时,我们会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,于是坚信不疑。比如,有人认定“一份劳动只配一份报酬”,当别人告诉他“写一本书可以带来持续收入”,他根本无法理解。

但见识广的人就会明白,世界不是选择题,而是填空题。答案有很多种,取决于你能否看见。苏格拉底说: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真正认知高的人,往往更谦逊,因为他们见过更多,也知道无知的辽阔。

要提升认知,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不断打开自己。见天地,见众生,见自己。

所谓见天地,就是走出去。资料显示,中国人均出境率依然不高,14亿人口里,只有1.5亿人有护照。换句话说,大多数人看到的世界,仍旧局限在身边的方寸之地。而当你读过万卷书,行过万里路,看过不同的风景,你会突然明白,原来世界那么大,自己曾经的认知那么窄。

所谓见众生,就是接触不一样的人。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家族,就通过资助艺术家、科学家和哲学家,把他们聚在一起,催生了文艺复兴。不同学科、不同文化的交汇,带来的是“梅迪奇效应”——跨界产生新的火花。你若总是和同频的人在一起,认知容易固化;只有跳出圈子,才能打开新的可能。

所谓见自己,就是不断自省。孔子说过“吾日三省吾身”。每天复盘,反思自己哪里做得好,哪里做得差,然后调整。哪怕每天只改进一点点,日积月累,也会和过去的自己拉开差距。这就是最朴素的认知升级方式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有时我们会失败。有人坚持每天写作,三天热度一过,稿子就写不下去。失败的教训是什么?目标太大,反馈太慢。后来他换了方法,只要求每天写三百字,哪怕只是几句话,坚持了一个月后,写作习惯竟然养成了。小动作,小实验,才是真正的突破口。

还有人尝试把碎片时间用来学习。午休时看二十分钟书,地铁上背十个单词。起初觉得收效甚微,但三个月后,他发现自己读完了三本书,背下了九百个单词。短期看似无用,长期回报巨大。这就是认知升级的复利效应。

认知的提升,还需要责任与解释的现场。比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解释时,不仅要说“风险很低”,还要让家属理解背后的医学逻辑,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信任。认知不仅关乎个人成长,更关乎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合作。

归根到底,认知是人生的门槛。它决定了你会掉进怎样的陷阱,会错过怎样的机会,又能抓住怎样的未来。人无知的时候,以为自己聪明,结果代价惨重;人真正成长时,会意识到自己永远需要学习。

在《活着》里,余华写道:“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说服力,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。”时间带走的,不只是青春和运气,更是一次次为认知买单的代价。

愿我们都能早一点明白,固执不是力量,开放才是智慧。愿我们都能把自己的格局,撑大一点,再撑大一点。因为人这一生,终究是在为认知买单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